共創者言

共創者言

感謝歷年來所有曾經參與PMQ元創方活動的創作單位。這些來自跨地域和跨界別的努力,不但豐富了PMQ的面貌,亦不斷推進香港的創意地景發展。

「每件作品均是一場對新概念的探索。」

Spectra, deTour | 2015
Chromarmonic, deTour | 2019

Samuel Yip 葉韋瀚
多媒體設計公司 WARE 共同創辦人

「對新媒體設計而言,每一個作品均是一場對新概念的探索。可能這類型的設計在香港仍然比較少見,所以PMQ一直十分支持我們的工作。商業項目很多時均在室內發生,多用投影營造沉浸式體驗;而在deTour創作的《Spectra》(2015)和《Chromarmonic》(2019),我們則嘗試運用新物料打造出大型裝置,利用戶外的自然環境與觀者互動,探索一種較低調的光影變化。2020年的《airbank®》更加以一種故事性的主題式手法,將PMQ單位改造成為一個販賣空氣的空間。這些對我們而言均是一些有趣的新嘗試,亦感激PMQ在過程中讓我們自由發揮。」

「我們與PMQ團隊一起思考,如何將作品做得更加好玩。」

Stickyline
本地紙藝創作組合

Blu Blu Blu, deTour | 2019

「我們與PMQ的緣分其實從deTour開始,幾乎每屆均會遞交提案,最後在2015、2018和2019年有機會參與;平日亦與PMQ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合作項目。每次與PMQ合作,我們均希望挑戰自己做一些以前無做過的東西。Stickyline一直從事將平面變成立體的創作,但2018年的deTour作品是從線條入手,感覺不那麼『Stickyline』,難得PMQ亦容許我們實驗。很多合作,我們亦與PMQ團隊一起思考如何將作品做得更加好玩。如2021年農曆新年的型摺醒獅活動,PMQ方面提供了很多市場營銷、場地管理方面的意見,最終意念由一開始的獅頭發展至整個舞獅文化;獅子的形態亦變得更活靈活現,最後甚至合力一起將舞獅放在中庭的玻璃電梯上面——PMQ團隊所給予的意見和支持,往往能夠令作品成果走前一步。」

「與PMQ合作,有點像回到讀書年代......」

Website, 10x100
Website, deTour 2020

WEEWUNGWUNG
網頁設計創作單位

「與PMQ的合作很多,不論是2015、2016、2020年的deTour,還是一些日常活動的網頁設計,均是一些比較大膽的作品,儘量嘗試新的科技和設計手法。與PMQ合作有點像回到讀書年代,創意的空間比較大,我們可以不那麼乖巧,嘗試推進很多界線;畢竟現實中,不是每個項目均容許我們嘗試新的東西。當中最難忘肯定是2020年的deTour,作為疫情的回應,我們將網站打造成一個容許人們與其他參觀者互動的虛擬體驗。這對大家而言均是第一次嘗試,過程中一起摸索,最後能夠得出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PMQ的信任十分重要,這項目亦絕對是我們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

「不一定是大型裝置才能帶來迴響。」

Kay Chan 陳韻淇
永續設計師

Revive: Salted Fish 設計再生:鹹魚,deTour 2018

「我一直希望將食帶到香港的設計光譜之中,呈現食作為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面向。2018年的deTour以Trial & Error為主題,我覺得味道圖書館的資源十分適合我延伸過去對咸魚的創作,於是舉辦了一場以咸魚為主題的食物設計展。過程中與當時的味道圖書館負責人Andy有很多創作火花,他作為專業廚師給予了許多寶貴意見,我亦從參與的街坊身上見證他們與咸魚的生活經驗,所收獲的創作交流絕對比想像中更豐富;亦十分高興項目後來得到韓國設計獎的金獎肯定。這次的實驗正好證明,不一定是大型裝置才能帶來迴響,好的內容也可以走得很遠。」

「創意不是設計師專屬,而是一般人也擁有的能力。」

Identity Face Shield 身份防護面罩,deTour 2020

太刀川英輔
日本設計師、NOSIGNER創辦人

「我一直認為創意不是設計師專屬,而是一般人也擁有的能力。就這方面而言,必需要肯定PMQ對推廣創意文化所作的努力。我個人一直對香港抱有一種親切感。而在2020年這個艱難時刻,NOSIGNER在deTour呈現了《PANDAID》和《身份防護面罩》兩件作品,兩者均嘗試將一些社會中不尋常的事情尋常化,向香港觀眾展示我們一直以來為現狀帶來另類視野和切入點的理念。我們與PMQ的淵源頗深,亦感激William(PMQ總幹事)提名我們的作品得到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加上過去參與設計營商周等經歷;可以說,香港的設計文化有份滋養我成長。」

「根據在deTour收集的意見,不斷發展和修改字體設計。」

Julius Hui 許瀚文
中文字體設計師

Intense : Intense, deTour 2016

「2016年我與台灣設計師張軒豪一起在deTour舉辦展覽『Intense:Intense』,展出各自的概念字體。根據過去經驗,字體設計一般較難為大眾所接受,難得那次有空間展出之餘,反應亦十分好,男女老幼均十分喜歡我的「空明朝體」。這帶給我很大的鼓舞和動力,令我決心繼續發展這個在當時仍然屬於概念的實驗性項目。展覽過程中參加者的回饋,亦助我作為設計師,更加掌握大眾市場的想法。2021年初字體正式推出眾籌,慶幸反應很好,某程度上是因為我一直根據在deTour收集所得的意見,不斷發展和修改,令字體變得更加完整。整套空明朝體將會在2022年正式推出市場。」

「每次空間設計均是一場嘔心瀝血的實驗。」

Slow Sculpture - Mountain Water People Creature 慢雕塑 — 山水人物,deTour 2018

Bong Yeung 楊建邦
建築師、小市山設計創辦人

「公司剛成立時,我到處向設計界中人請教,陶生(PMQ總幹事)是其中之一;當時他建議我參加deTour去爭取曝光機會,結果出現了在2018年deTour創作的《慢雕塑——山水人物》,可以說是小市山成立後的第一件正式作品。對我們來說,空間設計不能複製,每次均是一場嘔心瀝血的實驗。deTour的經驗可以說是開始了我們將建築(硬件)和互動意念(軟件)結合的設計手法,亦開始了日後與PMQ的更多合作,如Coffee Agenda、Seed Program和2020年的聖誕裝置等。在Coffee Agenda活動中認識了很多咖啡界中人,亦為我們帶來很多咖啡店相關的設計項目。」

「觀察受眾對作品的反響,對我們日後創作十分有幫助。」

Match Chen 陳少華
KaCaMa Design Lab聯合創辦人

Flawless Failure 完美的失敗,deTour 2018
Pause Rec Play 聲駅,deTour 2019

「我們本身從事永續設計,經常會到院校進行教育相關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同學們大部分比較在意『成果』;而對於創作者而言,則較看重中間嘗試的『過程』。所以2018年deTour講述實驗與失敗的主題,對我們而言非常有趣,可以將這觀察發展成《完美的失敗》這裝置作品,並在往後的夏日互動裝置《蜻亭》延續對失敗概念的探索。而在2020年deTour Special的《聲駅》,則實驗意味再重一點,探索聲音和新舊載體的啟發性。PMQ不但是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我們亦能夠透過它觀察受眾與作品的互動,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同時啟發我們探索社區與藝術之間的空間。」

「PMQ近年不斷嘗試推進不同的界線,是香港一所難得富開放實驗精神的機構。」

Resonance Aura IV 共振之靈 IV,deTour 2016
MEMORI & The Book of Ashes,deTour 2020

Chris Cheung 張瀚謙
新媒體藝術家,XCEPT、XCEED 及 XPLOR 創作及藝術總監

「對於從事新媒體藝術的我而言,『實驗』可以說是每次創作的其中一個必要過程。在2016年deTour,裝置作品《共振之靈 IV》延續了系列作品對宇宙美學觀點的探索;在2020年deTour的兩件作品:《The Book of Ashes》探索書寫及知識的傳播,《MEMORI》則回應疫情下的溝通交流方式,這些對我而言亦是嶄新的嘗試。特別是前者包含燒書的魔術元素,很感激PMQ團隊與我們一起了解很多安全審批問題,又接受我這比較大膽的新實驗。PMQ近年不斷嘗試推進不同的界線,是香港一所難得富開放實驗精神的機構。」

「一次充滿信任和尊重、快樂而充滿力量的經歷。」

Morag Myerscough
英國設計師及藝術家

Make Happy, deTour 2019

「我在2019年創作的巨型聖誕裝置作品『Make Happy』,延續我一直以來蛻變自中國諺語『近悅遠來』的創作精神,希望為大家帶來歡樂。在這次合作,最難忘大家在創作過程中所迸發的熱情和能量,所有人均希望打造出最好的作品。我發現如果能夠與互相信任的團隊合作,擁有一個令人享受的創作過程,自然便會出現好的結果——一件能夠為每位參與者帶來歡樂和正面能量的作品;而我相信『Make Happy』已做到這一點。這是一次充滿信任和尊重、快樂而充滿力量的經歷,我隨時歡迎與PMQ再度合作。」

介紹

PMQ NOW:過去到未來之間

PMQ NOW:過去到未來之間

PMQ 元創方的故事,始於 100 多年以前——自 19 世紀中西學薈萃的中央書院,至上世紀 50 世代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至今天作為全港首個專為設計打造的創意地標,在此地流轉的故事,一直以人為本,由各式各樣高瞻遠矚、矢志推動城市向前的有心人一起攜手打造。

作為過去與未來、本地與國際、香港與區內設計社群之間的橋樑,我們邀請社會各界和你我他一起,共同書寫 PMQ 的未來;與 PMQ 聯手,創造更多的創意奇跡。 

上一章
創作即實驗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種於過去 收獲未來

PMQ 元創方成立七年以來,不斷與本地及區內的創意文化互動,致力為年輕設計師推動、塑造出一個更富活力和發展機會的生態環境。PMQ 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作為設計圈中一員,我們積極牽引更多交流和協作,與一眾理念相近的同行者並進,攜手發揮設計打造美好城市的力量。

如 PMQ 元創方總幹事陶威廉(William)所說,創意地標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它需要不斷更新的內涵和靈魂,才能與時並進;而經驗的分享,有助我們邁向未來——因此我們與同樣植根香港、面向國際的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姚嘉珊(Marisa),以及香港長期觀察者和新加坡設計文化推手: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副總幹事王韶瑋(Emily)一起,談雙城、論設計,以及如何與 PMQ一起,迎向一個更富活力和美好的未來。

陶威廉―圖左 / 姚嘉珊―圖中 / 王韶瑋―圖右

推動人才發展

William:

設計是一個宏觀而充滿互動的生態圈。我們三方的機構各自代表了不同領域的設計推動工作:PMQ 是一個匯聚了超過 100 位年輕設計師的創意設計產業地標;Marisa 的信言設計大使則作為專案資助平台,推動區內的設計研究議題和創意項目;Emily 則在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推動設計政策,現在於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設計碩士課程,多年來對香港創意圈有很多的參與和觀察。

近年香港設計界經歷了很多的改變,可否先從你們個人工作的角度,分享一下你們對香港及區內創意設計發展的觀察?

Marisa:

在美國和英國從事建築後,我在 2007 年回香港發展,到香港大學教書,並在 2008 年加入香港設計大使作為董事會成員,亦在 2013 年成為 PMQ 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年輕人的才華,只是苦於缺乏機會——信言設計大使的誕生,正是希望為設計師提供資金援助和機會。

這是一段充滿激盪的旅程。我一直希望打破「專業」角色與社會的阻閡,探索設計如何推動社會正向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斷與不同界別的持分者合作,支援本地和國際的研究和設計項目,植根香港的同時,亦推動一種不受地域所限的設計文化。我們相信唯有多元跨界和跨地域的合作,才能培孕一個充滿活力的設計生態。

Emily:

早在到香港讀書之前,我已經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經常到香港,亦是設計營商周的常客。大家經常說香港和新加坡是一面互相競爭的鏡子,但我不認同,畢竟雙城的社會肌理非常不一樣;我們擁有相同的語言,如能走在一起各取所長,將能夠帶來極大的協同效應。

我加入政府至今已 18 年。18 年前我有份策劃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成立,之後在不同部門從事藝術和歷史古蹟政策發展,在 2016 年正式加入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我們與香港設計中心不同,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完全由政府資助,並作為政府的一分子,負責制定、推動及執行政策;如人才培訓,創造相關的工作職位、為設計師提升技能等——我們的設計策略性計劃覆蓋學前兒童以至職場的成年人,推動人才發展是新加坡設計理事會的核心理念。

William:

我十分認同人才的重要性 。創意思維需要自小培育,這亦是 PMQ 開展以幼童為對象的夏日創意訓練營的原因,以此彌補現行教育制度的不足。PMQ 屬建制以外的機構,雖沒能力改變制度,但我們仍然希望為社會帶來改變。透過舉辦不同的項目和活動,讓小朋友在 PMQ 向年輕設計師、建築師學習,自小灌輸他們創意的重要性。我絕對相信創意思維對一個小朋友的成長有極深遠的影響。

與社會各界協調合作

Marisa:

強而有力的領導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在我和 PMQ 的情 況,如何與社會各界包括設計業界、政府、私人領域、社區以至基 層合作,已成為我們根本的運作模式。或許每個城市均有它自身實 踐改變、帶動變革的方式。 

Emily:

過去大家對創意設計有種波希米亞的印象。但 20 年過去, 社會對創意設計的肯定已大大提升。我們的總理經常說:新加坡是 一個設計出來的城市,我們擁有的一切,全部均經過設計。設計是 一個很強大的工具,這亦是新加坡設計理事會隸屬於經濟發展局的 原因。

William:

我們一直努力透過各種渠道,與政府溝通設計對經濟發 展的重要性。如今政府成立了創意香港,一直與我們保持緊密合 作,很多項目均有幸得到它在背後的推動及資助。政府內部有一套 固有評審創意項目的模式,而我們的角色,便是向政府溝通這些項 目的重要性,以及為何它們需要政府的資助——這對雙方而言均 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創意界是一個十分獨特的產業,需要以一個與 其他界別不同的準則看待。

Emily:

所以我們嘗試推廣思想領導力(thought leadership)。 透 過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收集創意從業員人數等的官方數據,用作 政府部門及學校的參考。我們亦與新加坡所有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 係。這種圍繞整個創意圈生態的協調,是只有我們才能做到的工 作。而你們作為業界代表,最好則是發揮所長,舉辦各式各樣的項 目——如果新加坡也有 PMQ 這樣的項目,我會樂於為他們提供所 需的資金,讓他們做想做的事。我們需要不同崗位的機構聯手合 作,一同發展這個創意生態圈。

製造實驗機會

William:

在設計界工作多年,其中一個令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 香港實在缺乏實驗的機會,因為時間和空間成本實在太高昂。而 難得的是,我們能夠利用 PMQ 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一個「創造」的 空間,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以及實現他們的夢想——一年一度的 deTour 正正是這樣的一個場所。 deTour 令設計師脫離常規運作模 式,嘗試實踐日常沒機會探索的意念和項目。當我們正迎向一個全 新面貌的未來,特別在一個由社交媒體主導的虛擬世代,我們極需 新思維——而新思維正是從自由實驗的機會而來。 

Emily:

大家常說新加坡沉悶、一切皆由政府主導;而香港人做事 的效率和敏銳度、堅韌和創新想法,一直是新加坡學習的對象。

William:

某程度上是環境導致我們有這樣的基因,當一切的步伐 皆如此急速,你自然需要適應——我們有創新的基因,只是沒有 創新的機會。

Marisa:

William 是我回港後認識的其中一位重要朋友,我們一起 經歷了很多。香港有很多像 William 這樣的人,在背後不斷斡旋, 將國際經驗帶回港,默默地鼓動改變。一方面香港人的確有做事的 敏銳和靈活性,但或許我們亦需要慢下來,了解城市中欠缺了什 麼。例如說香港沒有對霓虹燈作完整記錄,信言便嘗試提供援助; 如果碌祿的何善恒沒有她在 PMQ 的工作室,便不能進行她對莨紗 的實驗;我們亦資助她到廣州進行拍攝,研究莨紗 400 年的歷史。

我一直深信設計是無分邊界。唯有不斷與過去文化和周邊城市互 動,城市才能夠繼續繁榮發展。我們如何在生態圈中發揮角色?這 正是今次對話難得的地方,因為這不只是關於香港,而是一場地區 性的對話。

"DESIGN TRUST: Critically Homemade" Prototype Exhibition, Design Trust, 2020

PMQ
的香港基因:連結過去與未來

Emily:

說到過去與現在,我很喜歡香港的建築。新加坡太過乾淨 整潔,慢慢所有地方均變得一模一樣。但在香港,灣仔與旺角截然 不同,旺角的氣息又與深水埗不一樣,凌亂正反映真實——香港 人可能習以為常,但這些在新加坡人眼中均十分美麗。

Marisa:

「真實的生活氣息」最令人著迷。我在紐約生活過一段長 時間, 90 年代初的紐約粗獷而危險,今天經過士紳化和城市發展 而變得健康得多,但有時亦令人懷念過去的地區特色;而那亦是香 港的生命力所在, PMQ 某程度上亦帶有這種活力和精神。

William:

沒有開放思維, PMQ 是不會誕生。當年得到同心教育 文化慈善基金會及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慷慨資助,將 這閒置達 12 年的歷史建築,開放成為一個培育年輕設計師、供設 計師營運的全新場所,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嶄新的做法。實驗有時候 會伴隨一定的風險,但若一直求穩求安全,便不會有任何新事物 發生。

PMQ 一直以來不斷培育年輕設計師,令各創意項目得以發展推進。 例如 2019 年 deTour 的策展人 Michael Leung 及 2020 年的策展 單位 叄 語設計,我們大膽信任這些策展經驗較少的年輕設計師,讓 他們實驗及嘗試,結果他們均交出十分漂亮的成績。

Marisa:

William 是信言設計大使 2020 年「因時『製』宜」的其 中一位提名及項目審批委員會委員。作為對疫情挑戰的回應,我們 邀請設計師在家創作一件能夠令人們重新連結的物件;最後得出的 作品包括消毒門把、樂高組合、何善恒的莨紗絲巾等。過程中重要 的不是結果,而是設計界的共創精神。現在我們得到商業機構幫忙 將物件商品化出售,亦有幸得到 PMQ 支持,在 PMQ 舉行新年展 覽——這些慷慨,正正是設計圈韌力的反映。設計界其實比我們 想像中更慷慨和團結。

創意地標的精神內涵

William:

我亦想談一下創意地標的角色和發展。除了 PMQ 以外, 南豐紗廠、大館亦在近年開幕;這些機構無形中均成為「活化」精 神的例證——我們如何為一個古舊的場所注入新價值,而不只是 粉飾翻新一番,再重新開放;這正是當下活化的新定義,亦為世界 各地所借鏡。自 PMQ 開幕以來,幾乎世上所有國家和城市的文化 部門均曾經到訪 PMQ ,了解我們的商業營運模式,如何為一個荒 廢的場所創造新價值 …….

Marisa:

及如何延續下去!

William:

對,如何將這精神延續下去。這是另一場實驗,而我們 正不斷爭取改進。對我而言,活化不只是讓人看見建築過去的模 樣,而我也想知道你們對活化和創意地標的看法。

Emily:

新加坡當局正計劃將部分舊區「電子化」——這固然是活 化的其中一個方法,但我們會否可以細看這些地區的個性?了解它 們的個性特色,再以此打造相應的方案,而不是將「電子化」強加 於所有商戶。

香港有 PMQ 、南豐紗廠,但新加坡沒有。吉門營房過去十年完全 失敗,大家都不知道拿它怎麼是好。以政府思維營運創意場所往往 會帶來很多問題,而我們沒有像香港般強而有力的私人企業在背後 推動。新加坡商界支持醫院、學校,但沒有支援創意產業的傳統。 大家總是問:有盈利嗎?有政府資助嗎?

William:

他們需要看見創意的價值。人們總以為 PMQ 由政府全 資,其實不是,我們也不是公務員。 PMQ 是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 基金會贊助,由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等支持。

Marisa:

如果從歷史角度去看,城市總是由各式各樣的地標帶動。 香港近年出現了不少新地標,但新地標的重點不單在於它的物理形 式和外在結構,而是內在場所營造的靈魂和精神。

在中國每天均有新的博物館面世,部分卻面對內容不足的問題。這 在於我們如何重新評估香港價值,如何將我們真實的文化告訴別 人,而不是單純的戀舊。

Emily 在 2019 年新加坡設計週的設計教育論壇上發表講話。

連結本地,走向國際

Emily:

我想了解一下在 PMQ 與設計院校的互動情況。

William: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香港大學 建築學院都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與我們合作。我們的關係很密切。

你又如何看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互動?我們應如何加強區域合作?

Emily:

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新加坡一直定位為通 往東南亞的門戶,而香港則是通往中國的窗口,如能將這兩條橋 樑接通,力量將會是無可估量。香港有每年舉辦的設計營商周 ( BODW ),過去數年我們則與《財經》雜誌合作舉辦 Brainstorm Design 論壇,邀請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和設計師分享。我們不能 改變香港的社會肌理,但我們可以透過這類型的平台,提供建議或 交流的渠道。

一個可能方向是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 P*DA )與香港 DFA 設計獎的合作。 DFA 是一個國際化的獎項,而新加坡 P*DA 則主力加獎本地人才,我相信兩者之間的策略性合作,將會對我們 加強在區內影響力有很大幫助。

William:

我們可以將獎項優勝作品在 PMQ 展出——我們在過 去亦做過類似的活動,讓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有更多曝光機會。 PMQ 一直是香港與其他設計城市聯繫的平台,如駐香港韓國文化 院、北歐創新匯均位於 PMQ ,我們亦與波蘭、日本、瑞典等地保 持密切聯繫。

Emily:

PMQ 亦是發掘人才的好地方,我在這裡認識了 One Bite Design。

William:

除了培育進駐 PMQ 設計師以外,近年來我們更致力於 兒童創意教育、以及與許多 PMQ 以外的創作單位合作項目,讓年 輕設計師們得以施展才華。這體現出 PMQ 對於人才的培育與影響 並不局限於場所之內,每一個項目就像播種一顆創意的種子,待他 日發芽生根便會遍佈香港以致世界各地。我們會一直延續 PMQ 培 育設計及創意人才的使命,成為一個庇蔭他們成長、得到世界關注 和機會的所在。

陶威廉

PMQ 元創方
總幹事

資深廣告人,PMQ 元創方總幹事。

於 2005 年加入香港設計中心,負責每年 一度之設計營商周( BODW )、設計『智』 識 周(KODW)及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 獎( DFAA 2006-08 )等旗艦項目。

2012 年 8 月,改以顧問身份留任香港設 計中心,同時被邀請加入 PMQ 元創方, 先作為創意及項目總監, 2017 年轉為總 幹事。

姚嘉珊

信言設計大使
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

註冊建築師,慈善機構信言設計大使聯合 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旨於支持香港及大灣 區的創意研究。她亦是多領域建築及研究 設計工作室 ESKYIU 創辦人之一,作品曾 獲多個設計獎項認可。姚嘉珊曾任深港城 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作品和文 章發表於國際權威刊物,並經常獲邀到國 際論壇公開演講。

她曾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帕森設計 學院、香港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 院。現為美國 AIA 建築學會成員、香港建 築師學會附屬會員,曾任香港電台顧問委 員會和香港設計大使董事會成員。

王韶瑋

新加坡設計理事會
副總幹事

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副總幹事,負責根據設 計 2025 藍圖發展相關創意政策和項目, 利用設計,令新加坡成為一個由創意推動 的宜居城市。 

王韶瑋擁有 25 年在信息通信、傳媒、設 計、藝術及古蹟方面的私人及公共領域經 驗,曾在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經濟發展 局、媒體發展局及廣告界擔任要職。擁有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西澳 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王韶瑋現於香港 理工大學修讀設計策略碩士課程。

將品牌帶向世界

在 至 年期間,PMQ元創方精心舉辦約 場活動,迎來逾萬的人流,以設計、創意生活和教育等角度連結海內外的設計能量,將海外精萃帶到本地之餘,亦將本土創意散發到世界更多角落。

PMQ 的創意構成

創意匯流之地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介紹

引領:
啟發與培育之間

引領:啟發與培育之間

在商業營運的日常以外,PMQ 元創方的另一重要角色,是作 為一個培育創意、容讓大家追夢的場所。 

七年間,PMQ 以它獨特的營運模式和氛圍,讓一批批的年青 創意人吸收、轉化和成長;在一個穩定而舒適的環境之中,認 識市場和世界,實踐想法,朝自己的夢想邁進。同時透過各式 各樣的海外活動和支援計劃,將本地品牌帶到國際舞台,令更 多人認識香港設計。一系列的 PMQ Seed 教育項目,則在孩 子和青少年的內心栽種創意種子,為城市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活力。 

實踐創意和創業從來不易。PMQ 樂意栽培創意的土壤,讓更 多的美好創意在我城發生。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Other Tenants Showcase

OTHER TENANTS SHOWCASE

AaaM
Architects

The PERISCOPING Series
◎ Sky Design Awards 2019 – Shortlist

GAME OF LIGHT
◎ K-Design Award 2019 – Winner

LIGHT BOTTLE PYRAMID & URBAN LIGHTING SWIRL
◎ Singapore Good Design 2020 – Interior Design Winner

“RE” FLOATING THE PLASTIC
◎ Singapore Good Design 2020 – Interior Design Winner

GAME OF LIGHT
◎ Successful Design Awards 2019-2020

Cuddle Bubble
◎ Successful Design Awards 2019-2020

REDISCOVERING LANDSCAPE INSTALLATION TRILOGY
◎ Iconic Awards 2020 –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Selection

Fabric Christmas Wonderland
◎ K-Design Award 2020 – Winner

Brinc
S701
Venture Capital
◎ People’s Choice VC Award
cocoon
architecture ltd.
S604

theDesk
◎ Good Design Award 2019

◎ A’ 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 2018 – Silver Design Award winner in 2017-2018 Interior Space and Exhibition Design Award Category

◎ Design for Asia Award 2017 – Merit Award

Eravolution
S401

Zpine Chair
◎ A&D Trophy Awards 2014 – Green Product
(Best in Category, Best of the Best)

◎ A&D Trophy Awards 2014 – Furniture
(Best in Category, Best of the Best)

Product Design
◎ 40 Under 40 Award 2015

Adjunct Lecturer
◎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 2016 – Best Design Educator

設計在PMQ

設計在PMQ

從產品、家具、時裝、建築,以至公共空間……在PMQ發生的創意不拘一格,永不止息。

1

Xmas' T (RE)
e Nursery

AaaM Architects
S501

以16,000個回收紙包飲料盒製成的大型聖誕裝置,在充滿浪費的消費文化中,喚醒人們內心的環保意識。

◎ K-Design Awards
◎ Design for Asia Award Bronze
◎ GOOD DESIGN AWARD

2

Eone Watch

EONE TIMEPIECES
H201

兩顆由磁石控制的圓珠,各自述說時分,巧妙而時尚地為視障人士準確報時。

◎ Da Vinci Awards
◎ The German Design Council
◎ Red Dot Award: Product Design

3

Invisi Pen

Rcube
Store

便攜時合上的筆蓋,當插入筆座時旋即消失。桌上戶外兩用,黃銅設計外型簡潔洗練,不帶多餘部件。

◎ Asia Design Prize 2019 Winner
◎ Hong Kong Smart design award 2019 – Silver Award (Workplace)

4

URBAN FARM CHANGSHA

BEAMS Creative
H312

天台農莊以傳統田間阡陌為基礎,利用簡單結構營造多功能空間,呈現城市生活中被遺忘的鄉村文化。

Asia Design Prize

5

Forbidden Walled City

Loom Loop
S205

廣東雲紗、四川蜀繡,化成以九龍圖騰綴成的裙子系列,將香港的九龍城寨故事與北京故宮傳奇串連一起。

Platinum – Fashion Design
◎ Silver Winner in Fashion and Textile Design Category

6

DiSCARVERY

Blindbyjw
H306

將旅行趣味與時尚結合,保暖之餘,用家亦可透過絲巾上印有的地圖和QR碼發掘更多目的地的故事。

◎ (IDA)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2019
◎ Smart Gift Award Merit and Judge Award 2020
◎ The D project – top 10 finalist

7

Swirl Jade Ring
「旋動」翡翠戒指

Playback Concept
S212

會旋轉的翡翠戒指,以著重互動的當代設計手法,重新呈現翡翠背後所象徵的規範、倫理和階級觀念。

◎ Cultural & Creative Award – The Best of Cultural & Creative Awards 2019 (Taiwan)

8

Stackable Vase

Pong
H311

將花瓶一分為三,不同形態總能襯托各式花卉的美態。即使花期已過,也可用作盛放家居小物。

Hong Kong Smart Design Awards
◎ Red Dot Design Award

9

SS18 COLLECTION - SOULMATE

MODEMENT
S303

以聖經中神用亞當身體創造夏娃的故事為出發點,打造出以永續奢華為原則的中性時裝系列。

Createsmart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

10

Kendall International – Preschool

Cocoon architecture ltd.
S604

課室如小屋般一個個圍繞中間的活動廣場,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動和想像空間,一改香港式平台幼稚園的刻板設計。

◎ A’ Design Award in Interior Space & Exhibition Design Category
◎ German Design Award

11

Living Hollow

Obellery Studio
H403

設計師思考容器與承載物之間互為影響的關係,將幾何結構化作流動、富功能性的首飾。

◎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2017
◎ German design award special 2019
◎ Timeout HK 2020 Recommends

12

Mils Reading Glasses

Eyepopper
H407

利用醋酸物料將老花眼鏡與項鏈結合,將復古物件變身時尚而方便的隨身配飾。

◎ Hong Kong Smart Gifts Design Awards 2015 – Gold in Accessory Gifts

13

Hong Kong Skyline

Hong Kong Oapes
S604

香港聞名世界的美景,切割成純銀首飾上美侖美奐的圖案,讓大家將東方文化配戴上身,景隨身轉。

◎ Silver A’ Design Award in Jewelry, Eyewear & Watch Design Category
◎ IDA Design Awards Bronze 2017
◎ European Product Design Award – 2019 Silver Prize Winner

14

CHEESE TO THE WORLD

SUN=SEN
S411

運用突破常規的剪裁、顏色配搭和自製的印花與羊毛絨,以幽默而富想像力的方式,講述一個關於滅絕和進化的故事。

iD Dunedin Fashion Week 2016 – iD International Emerging Awards 

15

Oh!T

Pong
H311

全球首個智能式設計的三合一濾茶器及智能杯套裝,磁吸式杯蓋能夠隔著杯身控制茶隔上下滑動,從而調節濃淡口味。

A’ 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

16

Lumio

Lumio
S607

合上時是一本書,打開即成為由書頁捲成的立體座燈。無線充電設計,助你於任何時間地方點亮生活。

Red Dot Design Award

17

The Next Talents by Vogue Italia

Matter Matters
S102

設計品牌Matter Matters的Flora Leung以生動活潑的色彩和幾何圖形設計,獲《Vogue意大利》評選為新銳設計師。

The Next Talents by Vogue Italia

18

Uphold Cup

Eravolution
S401

經嚴密計算的幾何形狀,令杯身一扭便能夠垂直折合,方便易用而小巧,將數學、功能與設計結合。

◎ A&D Trophy Awards 2016, Green Product (Best in Category)
◎ Hong Kong Design Awards 2017, Gold Award
◎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2018, Excellence

 

19

With The Flow

Eravolution
S401

「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作品之一。裝置在尊重原有植物的情況下,以長矮而彎曲的椅子,與大大小小的橢圓點粉飾環境。

A&D Trophy Awards 2019, Architecture – Landscape (Excellence)

20

Plover

Eravolution
S401

擁有如名字般自由的飛鳥精神,椅子系列配有不同顏色、椅腳和結構組合,容許用家自由選擇坐向和姿勢。

◎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9
◎ Design For Asia Award 2019, Bronze Award
◎ A’Design Award 2020, Platinum
◎ Singapore Good Design Award 2020, Product
◎ Good Design Award 2020, Product

21

Kenny Li Cheongsam Capsule Series

FAVE BY KENNY LI
H303

結合17世紀中美教堂的玻璃彩繪和漢服傳統的長衫系列,全人手縫製,以絲質印花技術,結合景泰藍、花絲鑲嵌等傳統技藝而成。

Shenzhen Global Design Award 2019 – Bronze
◎ HKDA GDA 2019 – Winners HK Best
◎ HKDA GDA 2019 – Winners Bronze

22

MTR board game

People on board
H304

以桌遊為媒介,在遊走不同車站和任務的同時,培育下一代的鐵路安全意識,以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的公德精神。

◎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 Merit
◎ IDA Design Award Gold award
◎ Muse design award
◎ German design award (Product )

23

EX!! cupholder

Rcube Store
H408

杯子夾能夠固定於居家或辦公桌子,甚至嬰兒車,從此解決弄濕文件、電腦的惱人問題。

Hong Kong Smart Design Award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設計之路

設計之路

在PMQ元創方,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香港設計故事——不論是以設計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創意的表述、社會前進的動力,還是單純地追求更高的設計境界——一段段設計故事,就讓設計師們親身細說。

Polly Ho 何善恒
Loom Loop 碌祿創辦人及時裝設計師

LOOM LOOP
S205

「我們一直希望透過時裝說故事,以保留傳統文化和工藝。我成立品牌與進駐PMQ的時間重疊,可以說是由零開始,與PMQ一起成長。PMQ對我而言就像是家一樣——打開門,任何人均可以進來飲茶聊天,與附近設計師亦相處融洽,不時分享交流行內資訊,隨PMQ到海外參展亦是很好的歷練。曾經試過有到訪PMQ的客人,找我為新加坡的五星級酒店設計員工制服——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客人會帶來什麼機會。如今時裝設計對我而言不只是時裝,也會作一些與食物、室內設計的聯乘創作,這亦反映了我在PMQ的成長。」

Yeung Chin 楊展
Yeung Chin 創辦人及時裝設計師

YEUNG CHIN
H406

「我會以一道自由、多元化而無限制的橋樑來形容PMQ。香港設計師非常需要一個展示作品的平台,讓他們作多元化發展。我的品牌一向嘗試將藝術與時裝融合呈現,而在PMQ的這段日子,除了有機會在deTour、Smart Fashion Runway等創意平台作一些藝術性作品,透過實戰一步步成長外,亦有很多機會接受不同國家的傳媒訪問——平均每個月均至少一次。這些不但是很好的宣傳,亦令我在每一次的訪問中,反覆思考自己的品牌定位。」

Belinda Chang 張雅婷
Obellery共同創辦人及珠寶設計師

OBELLERY
H403

「喜歡植物的我們,在PMQ工作室種植了很多植物。這些植物亦成為我們的靈感來源,創作出以多肉植物為主角的Cactile系列,以觸覺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改首飾多數以視覺為主的做法。PMQ的地點好,有人流但不會過分忙碌,令我們可以專心工藝創作;合宜的租金水平,亦令我們可以投資更多在器材,作設計上的新嘗試。我們與PMQ團隊的關係十分良好,他們一直像朋友般在身邊支持,如帶我們到海外參展、協助宣傳等。這七年間幾乎每一天均在PMQ工作,與鄰居互相鼓勵支持交流,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

Ben Chung 鍾士斌
EYEPOPPER Design Limited創辦人

EYEPOPPER
H407

「作為眼鏡設計師,我一直希望推廣香港的眼鏡設計,部分款式,更是以PMQ附近的街道命名,如有一款眼鏡名為『鴨巴甸街』。自2014年起進駐PMQ,這裡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適合設計的環境,令我能夠直接了解顧客想法,從而調整、改良設計。亦因為這裡聚集了一班設計師,在互動之中促進了不同的創意合作。例如最近與樓上的紮染設計師,合作創作染色眼鏡。之前在PMQ的資助之下,亦參加了一些海外商展,對我們作海外市場部署和產品測試十分有幫助。正因為參加禮品展後反應熱烈,我們才決定成立飾品副線品牌,拓闊了我們的創意領域。」

蕭健偉、彭展華、陳樹仁
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AaaM Architects
S501

「設計需要多元的環境孕育。PMQ聚集了各種各樣的群體,包括設計師、公眾、社區人士和遊客,令設計師能夠接觸不同階層,深化對人和生活需要的了解。在PMQ發生的不同展覽活動,亦成為刺激設計創作的養分。特別難忘與PMQ的第一次合作,那是2017年的聖誕節裝置。我們希望裝置能夠以最環保的方式製作,在PMQ的介紹下與環保組織合作,利用數萬個回收紙包飲料盒,創造視覺效果與教育意義並存的作品——這作品亦為我們帶來很多國際獎項。

PMQ門口有棵古樹,每天樹上眾鳥共鳴,樹下遊人絡繹,互有交流,這樹就是一個生態——而PMQ就是這樣的一棵樹。」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