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謝

各界的支持是本項目成功的主因

統籌及設計
◎ 叁語設計

編輯
◎ 邱汛瑜, 陳祖頤

文字編輯
◎ 邱汛瑜

翻譯
◎ 劉海珊

印刷
◎ 彩印有限公司

攝影
◎ 張俊謙 (@rambler15)

網頁製作
◎ React Digi Limited

特別鳴謝

◎ 香港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代表

◎ 梅潔樓文化創意基金有限公司

◎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 元創方董事局

◎ 元創方資深顧問團隊

◎ 元創方商業租戶遴選委員會

◎ 元創方創意工作室租戶遴選委員會

◎ 元創方租戶評估委員會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創意香港
  • 建築署
  • 古物古蹟辦事處

與及一直以來為我們的旅程
作出貢獻和支持的創意社群及成員

www.pmq.org.hk

info@pmq.org.hk

介紹

實踐:實驗與實現之間

實踐:實驗與實現之間

實驗,trial and error——這種為著追求進步和美好,而不斷 錘煉詰問的方法,可以說是設計精神的根本。

實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機會、時間和資源的配合——PMQ 元創方一年一度的旗艦創意設計活動 deTour 設計節,以及其 他大大小小的設計展覽、活動和工作坊,均是推動和深化創意 實驗的機會,讓設計師和大眾認識新的設計和社會議題、交流 想法,繼而動手實踐,在不斷的試驗和修正之間,慢慢走向自 己理想中的設計藍圖。

PMQ元創方願意作為一個開放實驗的平台,帶動對話和機會,與大家一起成就更多好設計。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栽種創意

栽種創意

創意是一顆種子,擁有改變、甚至撼動世界的力量。

當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滲透甚至改變生活,富創意及人性的思考將變得更加重要。PMQ 相信,及早將創意播種到孩子身上,對其人格及創意思維的培養、不同階段的成長以至未來社會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正面影響。

在這樣的信念下,PMQ 於 2018 年起舉辦PMQ Seed—暑期兒童創意項目,與多個本地創意單位及教學組織聯手,以培育孩子的設計思維為本、跨領域學習為綱、寓教於樂為引,設計策劃出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工作坊和展覧,令創意設計成為豐富孩子成長的友伴。

經過這些年來的努力,我們不只收獲孩子的歡聲笑語,由眾多不辭勞苦的協作單位和超過30 名設計師組成的團隊,亦活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從孩子的目光反思現在、啟迪未來。

如何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創意?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儘早將創意種子栽種在孩子的心中,令設計思維成為提升社會整體創意能量的養分。自2018 年起,PMQ Seed 團隊一直努力將設計思維融入兒童教育,透過連結不同的教育持分者,聚集了一班充滿熱誠的同行者,每年構思適合孩子發展的活動主題,為孩子帶來連場創意玩樂歷程。

互相學習的歷程

在這段不斷成長的歷程之中,首屆PMQ Seed 抱著開創實驗的精神,由零開始墾耕出培育創意的土壤,令參加夏令營的小朋友掌握設計思維的基本概念,在玩樂中激活他們的創造本能。有了首屆的經驗和觀察,第二年則以IDEO 的著作《創意自信》出發,鼓勵小朋友多思考、勇於表達,繼而在團隊合作中分工實踐和嘗試,達致真正的創意自主。「我們強調師友式的互動學習(mentorship),讓孩子在每日的簡報中表達自我,而不是單向的教授知識,令他們脫離平日以課本為主的學習方式。」PMQ 品牌及活動發展總監周潔珊(Iris) 說。

在這些基礎之上,第三屆PMQ Seed 以「同理心」為主題,突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引導小朋友認識自己,理解世界上不同角色並透過不同活動讓同學體會「設身處地」的重要性。同理心的精神,亦滲透在PMQ Seed 團隊和設計師之中——這年新增「同理.童理導師訓練工作坊」, 邀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向學校教師及設計師講授設計思維;同時亦安排臨床心理治療師講解兒童心理及同理心,並由編程設計師主理網上教學工作坊,全方位支援設計和教育團隊在兒童教育工作的相關技能,讓課程更富深度,更貼合兒童教育需要。

深信創意越早播種越好,PMQ Seed 夥拍綠腳丫舉辦全新的「同理﹒童理 小小創意營」,活動對象延伸至五至八歲的孩子及其家長,以繪本為切入點,連繫更多幼童的同理心。在接續的2021 年活動亦會繼續深化同理心主題,將思考延展至對地球和大自然的關顧。

跨界別同理、同行

Iris 形容,PMQ Seed 最難得之處莫過於聚集了一眾熱心同行的伙伴和團隊——不但擁有同理心,明白小朋友的目光和情緒;更重要是願意不斷學習和進修,在層出不窮的挑戰中解難和調整心態。

「這些年來我們每一天均在學習當中。大家常認為是我們去『教』小朋友,但其實我們從小朋友身上學習的更多。教育本來便不是能夠量化的東西;小朋友的想像力和創意均是與生俱來,我們的角色只是陪他們走一條適合他們的路。」

找到沿路同行的伙伴殊不容易,在連場跨界別的合作共創之中,不論是小孩、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創意設計團隊,均在過程中有所成長。「設計的目的是服務和溝通。有設計師指,過程中他們學懂如何以顯淺得小朋友也明白的語言,與大眾溝通,更將這思維套用在日後的設計;亦有學校在夏令營結束後,繼續邀請參與設計師到校主持工作坊,延續創意教育。

「很多人覺得創意只是屬於視覺藝術課的東西,但其實創意亦能夠應用在任何課程,甚至跨學科。除了教小朋友外,未來PMQ Seed亦希望培育設計師和教師們,將專業傳授予小朋友,進一步深化影響力。」

*計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

—陶威廉 / PMQ 元創方總幹事

好奇、狂想、創作

2018

玩創夏

以「 好 奇」(Wonder)、「 狂 想」(Open-minded)和「 創 作」 (Create)為主題,舉辦中、小學組夏令營,在玩樂中激活創造本 能,創意成品最後更在展覧中呈現。

“成長旅程中需要同行者, 在探索未來和未知中 尋獲信心與樂趣。”

— 蕭健偉/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聯合創辦人、大專助理教授

培育創意自信

2019

小童敢創造

以「創意自信」為年度主題,並加入STEM 元素,邀請設計師、藝術家、編程及多媒體工程師、創客、音樂家等擔當導師;並推出全新的「校園計劃」,與學生一起深入社區完成創意任務

“即使有時候天馬行空, 但更重要是如何指導學生將 想法實踐。”

— 蔡慶苓/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副校長

“做設計和建築不是單單為錢或利益,希望小朋友是為了幫助別人,從同理心角度出發設計。”

— 楊建邦/小巿山設計首席設計師

學習同理心

2020

同理.童理

以同理心為本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包括網授形式的「同理.童理創意營」、針對幼童的「小小創意營」、多方位培訓導師的工作坊,以及創意與感動兼備的「同理·同行」繪本展。

「同理.同行 繪本展」將人生分為八個成長階段,展出150 多本來自世界各地的繪本。有教師參觀後寫信感謝團隊,說展覽令他憶起執教鞭的初衷。

成長之路

成長之路

設計是一段歷程,在路途上吸收不同的經歷,在跌碰與磨鍊之中成 長。培育年輕創業者作為 PMQ 元創方的核心理念之一,一直以來 聚攏一眾滿腔熱情的年青設計師及創業者,在此談夢想、修正果。

何裕釵
Founder of Chailie Ho and Jade in Style

Chailie Ho and Jade in Style
S409

「追尋夢想一定要堅持。老實說我創業的路並不順利,如果當初 沒有進駐 PMQ,估計自己已經捱不下去。慶幸 PMQ 為我帶來一 個穩定的銷售點,在合適的地方落戶後,品牌發展便慢慢轉好。 PMQ最難得的地方,是讓我能夠在一個安穩的環境了解行業運作, 提供了思考『到底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的空間。我的品牌多年 來經歷了很多轉變,從一開始的成衣、飾品、參加商展,至舉辦展 覽和推出時尚玉飾副線,均源於我相信時裝是一種美學的追求,若 為了賺錢而遷就別人口味,便不是時裝,而是衣服。我對 PMQ 很 有感情,因為這裡是不斷鞭策我成長的地方。」

冼美玉
創辦人

MODEMENT
H301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會面對高低起跌。2017 年在 PMQ 開店是我品牌發展的一大里程碑。我們一直致力利用工 藝,推出可持續發展的中性時裝,打造會說話的衣服。因此有別於 一般零售店只作銷售用途,我視 PMQ 店為零售、陳列室和工作室 的結合,是一個讓大家認識品牌理念、豐富品牌體驗的地方。正因 為 PMQ 不是單純的零售點,我才能夠將自己的藝術想法,透過不 同方式呈現;除了不時轉換店舖陳列主題,參與 PMQ 活動如澀谷 文化節 by PARCO、Re-edit 展和 deTour,亦為我提供了不同藝 術嘗試的機會。當中特別難忘澀谷文化節,它支持女性設計師的主 題,與我追求自由和性別平權的理念十分契合,這些均是只能夠在 PMQ 發生的機會。我亦特別欣賞 PMQ 十分願意與租戶溝通,在 困難時伸出援手。」

戴嘉昌
創辦人

POMCH
S204

「POMCH 的理念是將生產過程引入零售環境,讓客人了解、甚至參與產品背後的生產過程;而這亦是我們選擇落戶PMQ 的原因:因為香港只有PMQ 有條件做到這種工作坊與零售結合的經營模式。我們的品牌肯定是與PMQ 一起成長——從一開始的導師安排以至後來的定期商業檢討,均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品牌發展建議。PMQ 亦會帶我們到海外參展,在它的公關工作支援下,得到更多的媒體曝光機會。有很多機構均是因為在PMQ 認識我們,才邀請我們進行合作。即使曾經嘗試在其他地方開店,與PMQ 的關係亦是最長久。這可能因為PMQ 的定位和客群,與我們最契合。我會形容PMQ 像是一個青少年保母,在背後默默守護,同時亦讓你放手去做。」

黃穎嫻
創辦人

THE LITTLE FINGER
H206

「我會以『意想不到』來形容在PMQ 的日子。起初選擇PMQ 是因為這裡的空間和地利優勢,能夠同時為我提供工作室和銷售點。PMQ 就像是設計品牌的引導者,一直引領我走到一個當初沒想過會接觸的世界。設計師往往一心做好自己的創作,經營品牌時,在創作和商業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而PMQ 的用心經營,令這裡吸引了很多海外遊客和本地的設計藝術愛好者,與目標客群接觸之下,加快了品牌成長。PMQ 同時亦帶領我們參加海外的大型商展活動和期間限定店,令我見識到原來能夠以國際化視野,經營本地品牌。這些年來許多在PMQ 店發生的客人故事和建立的友誼,均是支持我繼續創作的感動和力量來源。」

顧力恒
聯合創辦人

EONE TIMEPIECES
H206

「Eone 以弱勢社群為設計對象,關懷是我們設計的出發點。但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一定會遇上自我懷疑的時刻,例如會想我們是否應該作更大眾化的設計?但最後每人均需要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堅持絕對是十分重要。在PMQ 遇到的許多客人,是我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他們給予的認同感,比賺錢或得獎更加令人鼓舞。我們能夠與其他租戶和設計師擁有真正的交流、互助扶持,這份歸屬感和凝聚力,是一般商業大廈難以比擬,亦感謝PMQ 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我們與 PMQ 一起成長

我們與 PMQ 一起成長

我們與 PMQ 一起成長

每人夢想的形狀各有不一,實踐夢想的蹊徑自然也有所不同。

天然手工護膚品牌 Bathe to Basics 聯合創辦人葉駿濠(Edmund) 和設計品牌 Glue Associates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施養堤(Erick), 為著各自的夢想,自 PMQ 元創方成立之初,便選擇以此作為實踐 夢想的基地。二人的店舖毗鄰而居,七年間與 PMQ 一同成長,經 歷事業的不同轉折;隨 PMQ 到海外探索,隨環境而調整自己的品 牌發展步伐。若要總結這段成長經歷,或許就如 Edmund 所說, PMQ 就像是一棵大樹,雙方互相提取養分,成就一個更好的自 己——幸運的話,更能夠像他們般,在 PMQ 找到一起砥礪學習、 惺惺相惜的同路人。

關於夢想 –– 事業與夢想之間

Edmund:

記得有人說過夢想一定要訂得高,難成真才有追求的動力。

自修讀設計起,我便意識到設計有一種力量——大家買的不但是 設計師作品,亦是它背後代表的意識形態;因此設計師有責任向消 費者溝通正確的訊息。後來機緣巧合下從事自己的品牌,亦會無形 中將自己認同的天然、環保、簡約等想法滲入其中。

Erick:

夢想對我而言是一個未來憧憬的生活畫面,然後再去追求 這種生活相關的元素。它會隨著不同時間階段而改變:年輕時或許 是一種未來的理想生活方式,但現在更多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平 衡,是一種生活的調整。

Edmund:

我們取名 Bathe to Basics,當中包含了回歸基本的意 思——現代人的生活太複雜,有時簡化一下反而更好。與市面較 花巧或標榜科研的品牌相對,我們不論是包裝還是材料,均儘量 回歸基本,使用天然的植物油和精油,以最簡單的東西做簡單的 產品。

 

Erick:

很多人誤會我們是一間選物店,但其實我們超過八成產品 均是自己的設計出品。我會形容 Glue Associates 是一間生活風格 店,由我們策劃裡面呈現的生活方式,希望透過不同的產品,形成 一種與自己生活方式契合的產品風格,填補大家生活中所缺失的部 分。未來我希望繼續增加自家產品的比重,同時與優質品牌聯乘推 出獨家產品,讓大家逛店時有獨一無二的體驗。

葉駿濠 — ―圖左 / 施養堤 — 圖右

落戶 PMQ,實踐中成長

Erick:

回想起來,我在 2012 年進駐創新中心,從事設計服務相 關的工作。那時 PMQ 在創新中心舉辦介紹會,很輕鬆的,大家一 起邊食邊了解。老實說我本來興趣不大,畢竟我以服務性設計為 主,但我的拍擋有興趣嘗試零售,於是便一起合租。後來他因為個 人原因決定退租,我便自己營運整個空間,店子亦慢慢由一間變兩 間。

一開始主要售賣我為其他客戶設計的產品。後來發現到 PMQ 購物 的人頗多,特別是遊客和中環一帶的居民,於是便以遊客為主要設 計對象,慢慢推出自己的產品。早幾年參加 PMQ Select 的日本期 間限定店,發現當地人對我們產品的反應意外地好。這些均幫助我 了解歐美和日本客群的喜好,引導我慢慢由服務性設計,轉型為以 產品設計為主;這亦切合我追求原創設計的想法。

我們是第一個進駐 PMQ 的單位——因為那時剛與創新中心約滿, PMQ 特別讓我們提早進駐,又借無線網絡設備給我們。那時全場 還在裝修,只有我們亮燈,人們經常以為我們是諮詢中心,走進來 查詢。

Edmund:

說起來,我們也是第一批進駐的!

今年剛好是品牌十周年。起初因為與拍檔均有皮膚問題,而那時香港沒有純功能性、講究材料的天然肥皂,便開始學習自製。一開始我們在農墟、網上售賣,後來在社交媒體見到PMQ 的招募廣告,老實說有掙扎過,怕開店是否做得來,但最終決定一試。作為設計師,亦會售賣一些自己設計的商品,以選物店的形式運作。

我想一開始大家對PMQ 均有不同的期望,嘗試拿捏零售與設計之間的尺度。轉捩點是2015 年與拍檔拆夥,需要更多自家產品豐富店面,逼使我思考更多、做得更多,尋找自己在PMQ 中的定位,進而令品牌更加完整。

與以前參加農墟或網店不同,實體店令客人可以在一個固定地方找到你,較容易與客人建立長期關係,我們根據客人的用後感調整產品,他們亦會因此更加喜歡我們。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亦是我喜歡PMQ 的地方。

Erick:

PMQ 的好處是它本身吸引的顧客層面廣,即使不同地方的遊客喜好不一樣,但你只要有一種風格,也可以擊中某一類型的遊客喜好。大家均知道近年零售環境十分艱難。沒有遊客,逼使我們的設計和營運變得更本地化——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solving)對營運而言十分重要。

我自己長時間身兼多職,從產品設計、生產、商品展示,以至照顧客人均一手包辦,其實這狀態十分累人。最近更需要兼顧營銷和網店,拍產品照、拍片,學習網上營銷策略。這一點我特別佩服Edmund !我們的店舖相鄰,早前見到他如何拍片,做得非常專業——他很緊貼潮流,亦願意嘗試新事物。

Edmund:

可以說,我們是與PMQ 一起成長。就像PMQ 不只是商場,我們也不單是一間商店。我視Bathe to Basics 為一間陳列室,擺放較多植物,讓客人感受一個完整的品牌形象;其他商家亦能夠透過PMQ 認識我們,從而購入我們的產品出售。我記得Erick 曾經說過,人流高對我們而言不一定是好事,有時人流少,客人反而有更多時間和空間了解品牌和產品;這亦為我帶來啟發。

Erick:

的確PMQ 沒那麼商業化,環境亦十分舒服,令我們可以更加專心做自己的事。當然租金亦是一個因素,令我們無需事事以交租為首要考慮。我想PMQ 是香港少數適合創業的地方。一個地方的生活開支越昂貴,創業成本亦越高;而這裡提供了一個比較像台灣、舒服一點的創業環境。

Edmund:

我們固然不是位於地鐵站上蓋,沒有停車場,但這可能有利有弊,令到訪的均是有心人。很多遊客很喜歡這裡,因為他們可以找到真正「香港」的地方,而不是一式一樣的商場——有人說可以在這裡逛足幾日!

Glue Associates 除生活外,近年亦推出其服裝及飾品系列
Bathe to Basics 推出的一系列以天然、環保和小量生產 為宗旨的護膏產品

互相扶持,沿路難忘

Erick:

最難忘有些宣傳活動很用心。早年的農曆新年金羊活動,我每天上班的座位便剛好望到金羊,會覺得:哇很靚呀,很開心可以在藝術氣息中工作。

Edmund:

剛才Erick 提及到外國參展的經歷,對我而言也很難忘。只有自己的話,是絕對不敢想像進軍外國;但PMQ 會幫忙聯絡,想方法嘗試不同市場。香港從來是面向世界,PMQ亦有很多遊客,這些活動令我們了解其他地方的人對我們的想法。眼界擴闊了,的確會影響我們的設計,發現原來香港元素是那麼重要。所以回來後我推出了白蘭花、桂花等本地口味的潤唇膏,亦一直與一些當地認識的品牌保持合作。

Erick:

我與Edmund 到海外參展時多了很多時間相處,發現大家理念相近,熟稔了很多;早前也有一起合作開店。

Edmund:

就像我們現在各自租用走廊通道位置,希望讓人舒舒服服地坐一坐,將店的氛圍延伸到外面,營造一種家的感覺。我與Erick 的位置相連,佈置時或多或少會互相配合。

我知道PMQ 裡不少相鄰店家,均十分相熟;或許是延續了PMQ前身作為警察宿舍那種睦鄰關係。

Erick:

我覺得PMQ 是一個很支持我們的朋友——在一般時期,會帶我們出去參展;而在疫情期間市道較艱難的日子,他們也提供了很多支援。

Edmund:

我會形容PMQ 是一棵大樹。它不但為我們遮蔭,也有點「護身」的感覺——我們在它身上提取營養,它幫我們遮風擋雨;我們亦貢獻了一些東西,令PMQ 成為今天的模樣——大家是相互緊扣的基因(DNA)。

葉駿濠
Bathe to Basics
聯合創辦人

設計師,2011 年創辦天然有機護膚品牌Bathe to Basics,並在2014 年進駐PMQ,以聯合創辦人身分,打造出一系列以天然、環保和小量生產為宗旨,適合不同皮膚需要的護理產品。醉心香水的他,亦為產品設計出各款獨特香氣,以香氛營造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

施養堤
Glue Associates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設計師,Glue Associates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品牌自2014 年起落戶PMQ,從生活風格家品店發展成為擁有多元化產品的複合店,以自家設計為主打,利用店內的小型作坊,一站式包攬設計、生產及零售,推出服裝、飾品,及與本地及海外品牌的聯乘產品等。在2020 年,推出服裝品牌Incense Harbour。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設計在生活 生活在 PMQ

生活隨四季轉移,在 PMQ 元創方,我們亦隨時節頌讚生活的美好:在落日時分呷一口咖啡,在夏日探險乘涼,在冬日歡渡聖誕。PMQ 一系列為公眾打造的活動,意在提出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創意設計的生活提案;讓大家在日復日的循環之中,亦能夠感知生活的各種細節,創造更多公眾參與創意設計的機會——我們以節日活動、公眾參與節目和 Coffee Agenda 出發,連繫不同社群,以設計和創意思維,品味生活。

由設計品嚐生活

咖啡思維,可說是一種設計思維融入生活品味的理解:對咖啡質素的追求,不止對工藝的求索;咖啡館亦是一道滋養城市人文涵養的知性設計風景。PMQ 與世界各地咖啡師及職人分享這份對咖啡的熱情和追求,自 2018 年起舉辦多場 Coffee Agenda 咖啡生活市集,為咖啡師提供一個持續探索咖啡手藝的平台。

繼首年市集成功聚集一眾優質的本地咖啡店和咖啡愛好者,並與本地咖啡媒體啡聞Coffeeder 合作呈現世界各地的特色咖啡品牌後,次年 PMQ 與香港精品咖啡協會合作,舉辦香港咖啡拉花大賽及香港咖啡調酒大賽,優勝者更代表香港參加在柏林舉行的世界賽,鼓勵及支持本地咖啡師;又透過公開徵集,為勝出的本地咖啡師提供一個呈現自己手藝的攤位舞台 。2020 年受疫情影響,Coffee Agenda 繼續活躍於線上空間,舉辦一系列的線上分享會、咖啡旅行直播和工作坊,讓大家不受地域限制,享受咖啡真味。

由設計感受生活

在以最親切活潑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季節場景,讓公眾參與和體驗設計,從而理解設計和創意思維的價值。如在聖誕這個傳頌愛的日子,我們亦同時傳頌更多與創新、永續相關的理念,連結設計單位為公眾帶來一個個以「環保」、「遊樂」、「顏色」為題的聖誕;夏日炎炎容易大汗淋漓,我們則邀請年輕設計師打造以「涼快」 為前提的涼亭,示範如何利用設計和感觀,改善空間體驗;部分大型的全港性活動,如「1600 熊貓遊香港 ・創意× 保育展」和「Our Hong Kong, Our Talents 同心同樂 – “Play Me, I‘m Yours”」,更是動員全港市民蒞臨PMQ,一起遊走社區打開五感全身投入,全方位體驗創意設計。

公眾參與節目

顧名思義,公眾參與節目以加深大眾的創意設計參與為目的,以最親切活潑的方式,喚醒你我他內心潛藏的創意因子!

1600 熊貓遊香港 • 創意✗保育展

「1600 熊貓遊香港 • 創意 保育展」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法國著名藝術家PauloGrangeon 合作,以回收廢紙人手製作出1,600 隻紙糊熊貓藝術品,橫掃全球100個展點後,終於在2014 年登陸香港作巡迴展出,並以PMQ作為開幕項目。1,600隻熊貓和特意為香港創作的四款新作雲集PMQ,加上一系列精心打造的公眾活動和工作坊,令大家沉浸在熊貓世界的同時,宣揚永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共處的保育信息。整個開幕活動為 PMQ 帶來超過50 萬遊客。

Our Hong Kong, Our Talents 同心同樂 – “Play Me, I‘m Yours”

2015 年,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以「人人均可以彈奏的鋼琴」理念而作的「PlayMe, I‘m Yours」全球性城市公益鋼琴活動。PMQ 與團結香港基金攜手將活動帶到香港,將16 台經本地藝術家和團體匠心粉飾創作的鋼琴擺放於PMQ 和香港街頭,供公眾隨意彈奏。悠揚音韻加上連串精彩互動音樂會和表演,在繁囂中以旋律連繫大眾,散播歡樂。

夏日節目

每逢夏日,PMQ 均化身創意玩樂聖地,邀請一眾本地創作人和設計師發揮創意,以大型裝置為核心,工作坊和活動為橋樑,打造一個個屬於城市者的涼快盛夏。

-> 2017

PMQ 與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攜手在廣場打造幻彩泡泡裝置,在旋轉躍動的氣泡,以及結合工作坊和音樂讀書會的遊樂園之間,譜出一首夏日的風物詩。

-> 2019

PMQ 邀請KaCaMa Design Lab 和thecaveworkshop,以設計匠心為大家解暑——《蜻亭》涼亭裝置邀請大家在烈日中坐下乘涼,或動手玩玩童年遊戲竹蜻蜒,與玩樂者、旁觀者和遊人一起,締造一片創意人文景色。
蜻亭,KaCaMa Design Lab & thcaveworkshop,2019
CUBBLE BUBBLE,AaaM,2018

聖誕節目

每年聖誕,PMQ 均為大家策劃各式眼界大開的大型裝置,配合主題市集和連串精彩活動,在聖誕這個傳頌愛的日子,傳頌歡樂、創新、理想和永續理念。

-> 2016

Colourscape

與建築藝術團隊LAAB 攜手,將PMQ 變身玩味十足的《Colourscape》,利用色彩繽紛的mt 紙膠帶及不同形態的立體裝置,打造出超現實立體空間。

-> 2017

「紙包」樹林.迎「摺」聖誕

與綠色力量合作,圍繞由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打造的大型聖誕裝置,宣揚綠色聖誕。此裝置為 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帶來無數國際設計大獎

「紙包」樹林.迎「摺」聖誕,2017

-> 2018

飄浮空間 釋放想像

再次與AaaM 攜手,塑造一個由氣球組成的Floating Christmas 飄浮空間。

-> 2019

PMQ Christmas Bazaar –
Gather for Gifts of Love

英國設計師Morag Myerscough 帶來她標誌式的色彩斑斕藝術世界,為大家帶來窩心陪伴和歡樂。

-> 2020

Merry Apart
Christmas Together

小市山設計以簡約手法,讓大家在社交距離下,仍能在光影聖誕叢林中連結彼此。

Merry Apart Christmas Together,小市山設計,2020

食在 PMQ ——一場開放式對話

歐陽應霽(阿齋)說,食是創意的根源。這或許解釋了 PMQ 元創方作為創意設計地標,為何一直致力推動本地飲食文化發展——不論是散佈 PMQ 的大大小小創意餐廳和咖啡室,還是 PMQ 味道圖書館和 PMQ 實驗廚房(Taste Academy)這些與飲食相關的旗艦項目,均印證了食不但是生活中的重要體驗,更能夠豐富我們的創意內涵。

身為資深跨媒體創作人,阿齋在 PMQ 的不同飲食項目之中,一直扮演了推動、實踐和培育的多方角色;而王君雅(Stephanie)作為餐廳創辦人和得獎廚師,則曾經在 PMQ 實驗廚房項目中踏出飲食旅程的重要一步。這次二人邊下廚邊聊食,談他們對食和 PMQ 的回憶,談對創意和香港飲食發展的看法,亦從他們各自與 PMQ 淵源深厚的兩道菜,牽扯出二人於香港飲食業的經歷、熱愛和盼望。

王君雅―圖左 / 歐陽應霽―圖右

食作為創意之源

Stephanie:

對我而言食物源自回憶。我們想起某一種食物時,除了會記得它的味道,還有當時的感覺和回憶。

我自己往往根據童年回憶,再以新手法重新演繹慣常食物。我在香港和加拿大長大,但不懂煮中菜,現在才慢慢追溯以前婆婆、媽媽的煮法——對我而言,創意是由回憶而來。

阿齋:

我很同意食物是一種回憶。進一步說,一個人的味蕾與他的創意指數,亦有著直接影響。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外公外婆是印尼華僑,年青時在上海讀書,成家立室後遇上戰爭,到處避禍——中間曾經到過家鄉福建、日本,最後來到香港。不同地方的經歷,累積了他們對食物的認識;口味雖不斷轉變,但以「南洋味道」為根。所以我成長時的餐桌上,總是充滿不同地方的味道,這不但啟發了我的味蕾,亦開拓了我的眼界。如今從事創意設計,回想起來,正是源於我自小對食物不拘一格的開放體驗。

Stephanie:

這種經驗的累積,往往是一種潛意識。發生時未必完全了解,但日後某些經驗會喚醒你的記憶,在適當的時候助你創出新的東西。「中國食材,法式烹調」一向是我的烹調手法,源於我在巴黎學廚時,重新發現「家」的味道——如法國菜的清湯牛腩,不與香港的清湯牛腩如出一轍?那一刻才發現法國菜和中國菜的共通點。

阿齋:

所以說不同的創意,到了某一個境界是相通的。多元的選擇和選擇的自由,可以說是創意的基本。至於本地食材和國際影響,亦往往是兩者並存。這些年人們不是常說「越本土便越國際」?對自己的文化有透徹理解,才有能力站在國際舞台。

Stephanie:

我很同意要先了解自己的根,再不斷進化演繹。就像我參加實驗廚房時,想出中式臘腸蛋餅這道菜。當時並沒有刻意去想中法混合,只是覺得蛋餅頗適合在午餐推出,又想做得與別不同,便以此為起點慢慢鑽研出來。參加項目至今四年,我亦在這四年間慢慢建立出自己「中國(廣東)與法式混合」的風格。

讓食走出廚房 走出國際

阿齋:

我與 PMQ 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得更遠。因為我在 PMQ 的構思階段便已經參與其中。

這款純西班牙風蒜油蝦頗能夠代表我與 PMQ 的關係。不但因為這是我在味道圖書館的遊牧料理主題活動中,曾經烹調的一道菜式;亦因為它是西班牙小食(tapas)的代表。

我覺得西班牙小食有點像廣東點心,而廣東點心是其中一個有能力走出國際的本地飲食文化。它象徵了味道圖書館的其中一個角色——作為外地和本土飲食文化之間的橋樑,主動將外面的東西帶回香港,同時幫助具特色的本地飲食文化在國際間佔一席位。探索的過程中不一定會找到答案,但我們願意提供一個培育、討論的空間。所以味道圖書館的活動項目,均圍繞一些我們希望探討的問題。

例如每年以小朋友為對象的暑期活動中,有一年以「米」為主題。我們連結了 PMQ 附近的米舖、粉麵舖、粥店等,帶小朋友拜訪這些與米相關的店家。有些參加者年紀較小,父母平日不讓進廚房;但在那次活動,我們要父母站在廚房外面,讓小朋友下廚。他們認識不同品種的米,嘗試洗米、浸米粉、下鍋,是一場很活潑的文化活動。

味道圖書館擁有超過四千本涵蓋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生活的館藏

PMQ——飲食文化傳承之地

Stephanie:

我覺得PMQ 最難得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個記錄和促進飲食文化的空間,這在香港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在法國,你能夠找到3、400 年前的詳盡食譜;但在香港和中國內地,食譜則主要靠師徒之間口耳相傳,很容易失傳。所以味道圖書館的館藏實在是十分難得。

阿齋:

故事背景是陶威廉在籌備期間,找我一起討論PMQ 的可能性。我一直對飲食題材十分有興趣,收藏了數千本與食相關的書和雜誌。過去只有我和自己的工作團隊使用,是有點可惜,便把握這機會與大家分享。加上希望以公眾廚房作為聚會和分享的平台,便出現了這廚房與圖書館結合的模式。

Stephanie:

現在網絡盛行,有很多方法分享知識。但我覺得圖書館的好處,一是填補了香港在這方面的缺乏,二是作為一個完整的記錄和傳承。我在參加實驗廚房期間,不時到味道圖書館作資料蒐集,才發現這裡的書目如此豐富:中菜、印度菜、東南亞菜、法國菜等應有盡有;中國菜還細分不同的省份…… 我好幾次本來想找法國菜參考,結果卻沉浸在東南亞區,像發現新大陸般。

當然看完不代表能夠即時運用這些知識,需要時間去內化——想起來,到這裡看書已經是三年前的事。

阿齋:

其實這正正是我們希望為參觀者帶來的效果——我們希望這是一個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發掘過程。這背後需要時間——正等於煮食需要時間,看書要時間,培育亦需要時間。靜下心來看、思考、再實驗的過程,其實正是業界最缺乏的東西。畢竟現今什麼都講求快和商業化。

打破商業模式 自由創新

Stephanie:

參加實驗廚房時最大的感觸,是沒有繳租的壓力——錢絕對會改變一切!這經驗幾乎像是父母給你一個降落傘,說你跳吧,不會有事的;即使跌得很痛,也不會死。創意其實由一個很微小的感覺開始——一個「想做」的願望。但很多內在的恐懼、旁人的意見,或是金錢的考慮,均會扼殺了那顆種子。我很肯定,如果我沒參加實驗廚房,今天我不會擁有一間餐廳。兩次實驗廚房的經驗,令我知道自己能夠完全應付這回事,知道怎樣的一道菜,能夠引起客人反應。要經歷過,才知道「原來我可以捱過,原來也不是那麼痛苦——不管身邊的人怎樣說。」

老實說我參加時,並沒有多少開餐廳的打算。我之前從事銀行業,從另一角度了解餐廳的死亡率,其實是非常高。但認識了負責策劃實驗廚房的Twins Kitchen,在他們的鼓勵下,便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參加。結果一試之下發現,原來我真的很喜歡開餐廳,即使這是一份很瘋狂的工作;亦發現自己其實挺擅長做這件事——親手打理菜單、佈置、擺盤,站在前線負責所有事情。第一次參加是2018 年三月,三星期的反應不錯,但仍然有點猶豫;第二次是同年七月,一開始已知道夏天人流會較少。但這種淡靜,讓我們有時間試新東西——有些菜式是今天想好,明天便推出!這道蛋餅正正是那時候想出來;當時亦反應不俗。是這次經驗,令我肯定自己開餐廳這條路。

當然,正式開餐廳之後,亦會有其他挑戰。但實驗廚房的模式,令你能夠預測自己能否在這條路上取得成功。第一是你是否喜歡,第二你是否適合做這件事——飲食業有很多模式,不一定人人均要開餐廳,畢竟這是一種極瘋狂的生活方式,偏偏我卻一試上癮。

阿齋:

我這樣理解PMQ 的其中一個精神:集合不同的單位,打開門讓合適的人走進來,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機會,讓更多可能性發生。不論是實驗廚房還是味道圖書館,其實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實驗廚房是我們一開始對PMQ 的構思之一。但在現實環境下,我們決定先努力做好味道圖書館,直至三年左右之後站穩陣腳,才在各方配合和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的贊助下開展實驗廚房的計劃。看上去光鮮,背後其實是很多人的心血,沿途不斷調整,才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

味道圖書館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飲食文化活動

團隊努力 開放對話

Stephanie:

對我來說實驗廚房是一個很有生氣的地方:在同一個廚房,有各式的人來往,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像流水般不斷有人和事物的流轉。第二次參加實驗廚房時,即使生意沒有第一次好,但其實開心很多——因為沒有了「不認輸」、希望證明自己的壓力。在那五星期之中,我們大膽推出了三個全新菜單,一是因為時間多了,二是因為我們已完全習慣了無租金壓力和自由實驗的廚房模式,變得放膽去試。

當時實驗廚房這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吸引了一些中環上班族來食飯,令我能夠了解不同人的看法;而對食客而言,他們知道餐廳的培育角色,亦會較敢於表達自己意見——這是在一般餐廳較難發生的事情。正因為實驗廚房是一個開放式對話的地方,才可以有這樣的火花誕生;它的生氣,是源於不同人所給予的意見和努力。

阿齋:

實驗廚房和味道圖書館兩個環環相扣的運作,對本地還是外國飲食界而言,均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飲食業的操作往往較商業化,而兩者則在邊陲或低調或主動地貢獻業界發展。我經常對自己說,要好好把握這些機會;亦感激它們成為我創作生涯中,一段十分獨特的經驗。可以說,這件事只能夠在香港發生——是香港人的不認輸精神令它們成真。

王君雅
Roots 餐廳創辦人
PMQ 實驗廚房(Taste Academy)參加者

Roots 餐廳總廚及創辦人。Stephanie 曾在匯豐銀行主理國際銀行業務,在2015年離開銀行界,到巴黎追求廚藝理想,先在Alain Ducasse 開設的廚藝學院學習並獲得廚藝文憑,然後在法國米芝蓮餐廳Hostellerie de Plaisance 及香港置地文華東方酒店的Amber 餐廳工作。

Stephanie 在2018 年先後兩次參加PMQ 實驗廚房項目, 並在同年創立Roots。2020 年,Roots 被《TatlerDining》雜誌評為「香港二十間優秀餐廳」之一,Stephanie 本人亦獲選為年度新星。2021 年,Roots 上榜「亞洲50最佳餐廳」的首屆「亞洲之粹」餐廳名單。

歐陽應霽
跨媒體創作人
PMQ 味道圖書館主理人

香港資深跨媒體創作人,飲食文化策展人。

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觀察和研究,發表及出版兩岸三地創作人的家居生活訪談、國際設計師作品評論等。近十年聚焦全球及本土飲食旅遊文化的整理和探索,出版私家食譜、城市飲食文化指南,為藝術文化機構及商業單位設計藝術餐飲體驗。策劃及創辦的飲食實體空間包括香港PMQ 味道圖書館、北京星空間畫廊「應霽半飽廚房」、西安Localand 霽在文化綜合體、深圳「半飽半醉」小酒館及私房菜。

中式臘腸蛋餅

一個6-8 吋蛋餅的材料分量

蛋餅皮材料

牛油
多用途麵粉
蛋黃

65克
125克
25克
13克
2克

餡料材料

牛奶
全蛋
蛋黃
大葱
帕瑪森芝士碎
中式臘腸
中式潤腸
指天椒

250克
1 隻
1 隻
50克
50克
1/2 隻
1/2 隻
1/2 隻

1. 蛋餅皮

待牛油暖至室溫狀態,然後將所有材料混合成為麵團。待麵團搓揉至光滑柔軟富彈性,便以保鮮膜包好,放進雪櫃靜置過夜。

翌日,將麵團拉開滾壓至二至三毫米厚,然後將餅皮放在撻模上,慢慢推壓至漂亮的形狀,並將多餘的餅皮剪去。將餅皮放進雪櫃一小時,預備烤焗。

一小時後,將餅皮從雪櫃取出,放入烘焙重石防止餅皮烤焗時膨漲變形。將對流式焗爐以180 度預熱,並以同樣溫度將餅皮焗12 至13 分鐘。完成時餅皮應全熟但未變成棕褐色。

將重石取出,預備製作餡料部分。

2. 餡料

將所有液體材料混合,然後預備食材餡料。

食材餡料:將大葱、辣椒、中式臘腸和潤腸切至差不多的粒狀大小,然後在平底鍋稍稍熱炒。將帕瑪森芝士磨碎,準備好與其他材料作最後步驟。

3. 最後步驟

將煮好的食材餡料平均放進餅皮至1/4 滿,然後將液體餡料倒至九成滿,再將帕瑪森芝士碎均勻鋪面。

以180 度焗10 至12 分鐘,直至餡料呈現漂亮的金褐色。將蛋餅靜置10 至20 分鐘,然後切開享用。蛋餅可以室溫享用,或隨後以焗爐或微波爐翻熱均可。

橄欖油浸辣椒蒜頭蝦

材料

鮮海蝦
蒜頭
紅辣椒
迷迭香
法棍包
橄欖油

15隻
2球
3隻
小束
1條
80毫升

步驟

  1. 蒜頭去衣切片,紅辣椒去籽切絲,備用。
  2. 鮮海蝦切頭,剝 ,留蝦尾 。
  3. 以牙簽挑出蝦腸髒物。
  4. 以橄欖油起鍋,放入蒜片及迷迭香。
  5. 把蒜片炸至金黃,加入紅辣椒絲拌炒,關火,把所有材料撈出,留辣蒜油於鍋中。
  6. 再開火提高油溫,加入鮮蝦拌炒。
  7. 隨即加入炸好的蒜片和辣椒絲。
  8. 關火,加入現磨海鹽,馬上上碟,配法棍包蘸辣蒜油食用。

PMQ味道圖書館

由PMQ元創方與資深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聯手打造,網羅逾四千本涵蓋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生活的經典食譜、飲食旅遊文學、飲食歷史文化評論、飲食潮流指南,以及飲食生活期刊。圖書館由開放予公眾的期刊閱讀室、會員制運作的圖書閱讀室及開放式廚房區域組成,定期舉辦以食物為中心的各式主題跨界創意活動。

*此項目由梅潔樓文化創意基金贊助

PMQ實驗廚房(Taste Academy)

PMQ實驗廚房(Taste Academy)乃本地首個餐飲業孵化器,由PMQ元創方與Twins Kitchen餐飲顧問公司合辦。在PMQ的全力支持和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的贊助,及Twins Kitchen創辦人Caleb Ng與Joshua Ng的專業指導下,以一月一廚師的形式,讓年輕廚師發揮意念和菜單,在設備齊全的空間嘗試營運一個屬於自己的餐廳,以此經驗作為他們日後繼續在餐飲業發展的踏腳石,成就更多可能性。PMQ實驗廚房(Taste Academy)在2018年獲得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

*此項目由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贊助

CHIEF LIST

Date / Period Chef Restaurant
2017 Cam Wong /
2018 Mrs. Fan
Siam Sattayaphan
Stephanie Wong
Zahir Mohamed
Gary Suen
Claire Kim
Tiff Chan
Annie Choi
Wingo Hung
Mrs. Fan’s Kitchen
Fat Leg’s BBQ
Roots Eatery
Baked Bistro
Gary Suen’s Pop Up
Claire de Lune
T Lab by Chef Tiff’s Kitchen
Veggie Mami
Wingo Hung’s Pop Up
2019 Jack Law and Elliot Nicholas
Douglas Forest and Leonard Cheung
/
/
Charlene, Tony and Jessie
Louis Tam
Amy Mak and Jaicy Cheng
David Ko
Wingman
Incongruous
Sando Ba
Cafair Taste
Root Three
Infinity
What Da Duck
Roasita’s
2020 Daniel Kang Osteria Orzo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介紹

生活 : 日常與創新之間

生活 : 日常與創新之間

你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模樣?

PMQ 元創方作為一個多元創意設計場所,凝聚了各式各樣的美好生活想像,在時間以外發酵,在空間之內提煉。美好生活,有美食,有咖啡,有聚會,有創作,也有實驗。大家可以在中庭廣場樂玩 PMQ 團隊策劃的精彩裝置和市集活動,也可以遊走商店感受設計師、 工匠或職人的生活構想和提案,甚至在 PMQ 各項與「食」相關的企劃中,發掘和體味食背後的文化大世界。當我們生活有時,飲食有時,玩樂有時,或許便能夠進一步感受和發現生活,並重新想像未來。

就讓我們與一眾熱愛生活的城市遊人,攜手在鬧市中打造一片創意綠洲。

上一章
創作即實驗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創作即實驗

創作即實驗

自 2014 年起,PMQ 元創方正式成為 deTour 設計節的主辦方和 舉辦場地。作為香港年度最重要的本地設計活動,deTour 如同一 個不分國域、跨越界限的創意實驗場,為本地和海外創意設計人才 提供一個實踐想法和呈現作品的平台。在一系列的展覧、工作坊、 對談、辯論和業界活動之間,PMQ 元創方透過 deTour 連結本地 和海外設計社群,成為業界和公眾參與、交流和深化設計認知的舞台。

在一連串的創意實驗背後,蘊含了 PMQ 團隊和一眾策展人對香 港設計的見解和盼望。黃馨(Shin)作為 deTour 的創意主腦,歷 年來策劃多屆 deTour,在背後籌謀其大方向;梁展邦(Michael) 和叄語設計(Adonian & Chris)則以策展新血之姿,分別為 2019 及 2020 年 deTour 帶來獨特的演繹。他們身兼策展人、設計師 和創意人多職,對 deTour 這個平台抱持什麼想法,又如何看待 PMQ 活動模式與香港創意設計發展的關係?

deTour 的前世今生

Shin:

我自 2015 年起成為 PMQ 的策展人,策劃的項目包括 deTour、Smart Fashion Runway(睿智時尚)和一些獨立項目。很開心我們在 2019 年打開了邀請策展人加盟的模式,先是 Michael,然後有叁語設計的 Adonian 和 Chris;之後亦希望延續 這做法,歡迎更多對策展抱有興趣和憧憬的人加入。

PMQ 是一個連結不同設計界別人士的平台。我的工作則是協調不 同的參與單位,助他們的努力和設計意圖發揚光大。不論是概念設 計、產品還是創新設計,均希望透過 PMQ 這個平台,讓更多大中 華區的觀眾接觸和認識。

deTour 的名字,即「design tour」的意思——大家可能還記得以 前由香港設計大使(今信言設計大使)舉辦的 deTour,以遊擊形式 在香港不同的有趣地點作為期數天的即興節慶,如灣仔警署、域 多利監獄、活化前的 PMQ,甚至電車。這種形式,令 deTour 建 立了一個有機而富創意活力的形象。在 2014 年 PMQ 成為地標之 後,William(PMQ 元創方總幹事陶威廉)和 Victor(前 PMQ 元 創方總幹事曾昭學先生)認為 PMQ 有責任為 deTour 提供一個歸 宿——一方面因為 deTour 一直面對資源緊絀的問題,而場地絕對 是香港活動策劃的最大煩惱;亦因為香港除了 deTour,便再也沒有其他屬於本地的大型創意設計活動。自 2014 年起,PMQ 正式 成為 deTour 的主辦單位,項目由創意香港資助。

Michael:

我在 2013 年參加電車那屆 deTour,之後一直以參觀者 的角色參與。以前的 deTour 是藝術與設計的混合,近年則更專注 發展其設計定位。我覺得這是好事,因為香港一直缺乏定期的大型 設計活動,deTour 甚有潛質發展成為如 Dutch Design Week(荷 蘭設計周)般的規模——在歐洲或日本,設計周一直是大家了解城 市設計水平和定位的渠道。

我一直思考,我們可以怎樣利用設計,令城市更健康地發展下去? 2019 年 deTour 談的是歷史傳承,看「新」與「舊」在創作中互 為影響的關係。透過了解「新」的定義和香港的設計傳統,幫助整 個設計圈加快前進。

徐壽懿―圖左 / 梁展邦―圖中 / 陳濬人―圖右

見證成長

Adonian:

我第一次接觸deTour2010年域多利監獄那一屆。deTour帶你遊走城市中未知、或平時無機會探索的地方,其實令人十分興奮。deTour有趣在於它不斷演變,不會固定在一個狀態;它與城市的關係亦令人著迷——可以說,它與過去十年來的香港論述一起成長。

我第一次正式參加deTour,則是Shin負責策展的2015年。她知道我正在做北魏體的研究,便邀請我作個海報展;但我思考後,卻更希望創作一個裝置——deTour「正」的地方,在於參加者可以

不斷反問和反建議。最終所作的《字無言》裝置結合字體和聲音,其實是我從未試過的實驗;deTour是一個讓我們嘗試的平台,當中亦講求一份信任。

Shin:

一個成功的平台,必然會提拔了一些人才。deTour每屆均會與不同的國際單位合作,但推廣本地人才一直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為Surreal HKTommy Fung提供了首個實體展的機會,亦發掘了LAAB、 語、AaaM等充滿才華的設計師;很多人均在參與deTour後,得到更多邀約合作的機會。特別是2017年有很多新人參與,如建築事務所Bloom,他們非常年輕,在deTour展出其LED裝置後,即得到很多邀約查詢和關注。2020deTour由日本設計工作室Whatever設計的作品《Flock》,亦被某台灣天團看中作演唱會的主視覺元素。

deTour是一個平台,讓設計師呈現一些代表個人設計基因的大型作品,令潛在客戶和觀眾因此而記得他們的名字和存在。透過deTour,他們亦會得到專業公關公司幫忙推廣的難得機會。比較高興的一點是,過去deTour在十日內的觀眾人數大約是六萬人;而在我們接手後,2018年最高峰時達到十二萬。

deTour的確肩負了很大的責任,不是我們偉大,而是香港真的沒有其他設計節存在。香港的設計實力不弱,絕對有資格走出國際。我與William一直希望將deTour推廣至外國,例如將deTour帶到米蘭或其他富規模的設計周。這是我們的其中一個使命。

實驗即培育

Chris:

deTour的另一意思是繞路而行。有時候在城市中遊走,我們不一定要走最快捷的路,漫無目的地摸索其實也很有趣——遊走時既了解作品,也可以發掘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至deTour落戶PMQ,形態和空間開始定型,但仍然保留了這漫遊的基因。我特別喜歡Michael那屆deTour,利用中央書院地基遺址作展場。我知道實踐過程不易,牽涉很多政府部門;但這實驗令大眾發現原來可以這種新角度來認識古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我們經常說deTour是一個實驗性嘗試,便是在這些地方得到體現。

設計往往與工作坊、研究和實驗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外國很多厲害的互動作品,均是與工程學結合的成果。香港設計師不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而是缺乏這類型的平台或嘗試的機會。所以deTour亦是一個讓設計師研發的機制,透過提供資源和資助,讓設計師實踐一些在腦海中存在已久的想法——製造是一個不斷測試和評估的過程,而這可能是deTour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之一。

黃馨 - 圖中

Adonian:

可以說這些均是2018deTourTrial & Error」主題的延伸。每一年的deTour不是一個完結,而是一個延續;一場實驗即使今次失敗了,也不代表它永遠失敗,因為它的目的是未來。

deTour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與商展的定位不一樣。商業連繫固然重要,但deTour更加著重「培育」的角色,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一個嘗試的重要機會。

《日心說:渦流》 林欣傑 , deTour 2017

Shin:

我將2018deTour的主題訂為「Trial & Error」,除了因為創作是個不斷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亦某程度上代表了deTour的理念和狀態——對於我們來說,過程和意念比最後的成果更加重要。一直以來deTour呈現的均是意念或原型,這是一個種子項目,讓大家播下意念的種子——如果成功,往後可以找更好的製造商生產;即使最後失敗了,亦令設計師知道下一次怎樣做得更好。設計師亦可以透過deTour,了解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些均非常重要。

Adonian:

除了參展,我們亦曾經在2016年替deTour作主視覺設計。那年的主題「Game Changer」也很有趣,我們設計了一張乒乓球枱,它除了是主視覺標誌,亦成為一個現場的乒乓球枱裝置,讓大家邊玩邊體驗主題。在deTour,我們不會受制於本身的既定角色,大家不但是服務提供者,亦可以在互動中產生新的東西。

Chris:

Game Changer」的乒乓球枱,透過改變運動的玩法來提供新視點;過程中對運動的反思,亦影響了我們日後在啟業籃球場項目的設計概念。對參與者、設計單位及策展人而言,deTour均是一個起點,讓我們思考更多新的東西。

Trial & Error, deTour 2018

策展方式的實驗

Adonian:

正因為我們做過不同的崗位,所以在2020年擔任策展人時,便嘗試從「設計師在實驗時需要些什麼」的角度思考,編排一個時間和資源相對較充足的日程,以幫助他們完成作品。

Michael:

通常的策展方式是觀察當下大家的創作方式,然後想出一個為現狀提供敘述的主題。它有推進的元素,但很大程度受限於現存的創作狀態。而deTour有趣在於它是先有主題,大家再根據主題創作,成為了一個每年一度的思想衝擊。做設計往往是根據客戶的要求發展,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小突破,挑戰了一些現行的做法,但完全由零開始創作的空間其實很少。所以deTour亦是一個每年一次的「思想繞路(detour)」。

Shin:

在我們接手時,deTour以一種相對有機的模式運作;發展至今天,開始建立了一個比較明確的運作模式。但可以的話,我會希望一直保留一點有機的因子。當大家嘗試回應主題創作,太多的局限或程序未必是好事。如何將deTour早期的有機、即興精神延續,同時賦予規範,是一個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

我們亦很希望加強deTour與社區的連結,成為打開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對話的平台;如過去歐陽應霽會帶團認識中環的飲食文化。如何在每一屆拓展某一類型的觀眾層,亦是每屆策展人的挑戰。

Michael:

如何在吸引人群、令大眾明白我們的意圖,和推進設計界限之間取得平衡,的確非常需要大家思考。

Game Changer, deTour 2016

拉闊未來的可能

Shin:

談到未來deTour的路向,坦白的說,我們需要資金令deTour發展得更好,另外亦十分需要富才華者的加入。過去兩年的Curators ChoicedeTour主項目),不論是學術內涵還是視覺質量均非常高,可以說未來的篩選將會越來越嚴謹。特別是當資金有限,我們只能夠挑選精要的東西——但這是公平的,因為整個作品徵集過程均開放予所有人參加,亦有嚴謹的篩選程序,是一個平等的機會。

Michael:

找質素高的人參展的確不易。作為策展人,令大家願意參與之餘,亦需要協助他們將創作過程持續下去,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去做一些他們未做過的事情。

Shin:

尋找場地是以前每屆deTour面對的最大困難。現在有了PMQ提供場地,令deTour得到一個繼續發展及成長的落腳地。如果PMQ沒有提供信任和自由度予策展團隊,便不會有今時今日的deTour——創作自由真的是非常重要!

Michael:

沒有PMQ會沒有deTour,而其實PMQ亦很需要deTour

Adonian:

2020deTour籌備初期正值疫情,記得有人在社交媒體留言,說這時勢還談什麼設計?這反映部分人對設計仍然存在一定的誤解,覺得設計是標奇立異、風花雪月的事情。這引伸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角色——如何加深大眾對設計的了解?

2020年我們以「Matter of Life」作主題,正因為設計對生活、甚至生命的影響極為深刻。小至一顆螺絲,大至城市規劃,其實均是設計。壞的設計會造成對生命的消耗——如道路設計得不好,便日日塞車;透過「Matter of Life」,我們希望帶出設計的重要性。

PMQ算是比較早開始專注向大眾傳播設計的地方。設計不單是眼見的東西,更重要是箇中的思考方式。疫情下的大洗牌,則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和深化事物的過程。PMQ有一個開放的門戶,歡迎不同層次的活動,第一個層面可能是生活風格,一些消費性及容易接觸的東西;進而向大家講述設計邏輯和思維。PMQ可以牽頭做這事情,推動一個設計上的文藝復興。

Chris:

PMQ談設計的方式比較輕鬆,令大眾較容易接受。PMQ的長處是大眾容易親近,在生硬的設計論述之餘,亦可以在這裡找到好玩的體驗。一如deTour舉辦很多工作坊,2020年一個用樹枝、螺絲等五金物料設計工具的工作坊,便設計與好玩兼備。以軟性手法向大眾介紹設計,正正是PMQ的強項。

Michael:

PMQ的存在,先是幫助了部分香港設計師生存——不論是作品販售還是提供設計服務,一個創意地標均幫助促成這些事情發生。之後PMQ可以繼續推進,拉闊設計的可能性,重新連結後疫情的世界。

“每一年的deTour
不是一個完結,
而是一個延續。”

陳濬人 adonian chandeTour 2020 策展人/Curator of deTour 2020

黃馨

策展人及創意人,活躍於娛樂、創意及藝術界逾15年,在策展、藝術行政及藝術家管理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自2015年起,黃馨乃香港本地設計節deTour背後的創意主腦。一年一度的旗艦活動deTourPMQ元創方主辦及創意香港資助,於20152019年間,共吸引超過60萬名觀眾到訪位於香港核心蘇豪區的創意基地。

其他由黃馨策劃的展覽及項目包括:山口聰一「The Way You Look」、王慶松「瘋華絕代」、Tom BinnsIt is NOW」、JOYCEPEDDERZINE Uncatalogued」、卓韻芝「Born To Be A Witness」,及PMQ元創方「睿智時尚12」等。

梁展邦

設計工作室Studio AA共同創辦人,於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完成IM設計碩士課程,現駐香港。

梁展邦的作品探索工藝及工業、設計系統,以至可持續發展等多元設計議題,設計領域橫跨平面、空間及展覧,作品曾在米蘭設計周、荷蘭設計周、DMY BerlinVitra設計博物館展出。梁展邦曾獲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Perspective》雜誌「40 under 40」大獎,亦是MOLTON、香港百貨及MOON Laboratory的共同創辦人。

叁語設計

叁語設計在2010年成立,是一所由陳濬人(Adonian Chan)及徐壽懿(Chris Tsui)開設的跨媒介設計工作室。設計媒介涵蓋平面設計、電子媒介及空間設計,項目包括品牌創造、視覺識別、網頁及印刷書籍設計,及展覽和空間營造,並擔任 deTour 2020 策展人。

叁語設計亦同時專注於自發研究項目,以記錄及研究香港的設計及視覺文化,包括《香港北魏真書》文字設計及研究項目。叁語設計視平面設計師為視覺文化的建構者,希望透過重新發掘、研究及討論香港的美學價值,與大眾一起建構屬於香港的設計風格。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策展人語 焦點設計展回顧

策展人語 焦點設計展回顧

除了一年一度的deTour,PMQ亦一直連結創意各界,舉辦涵蓋不同主題的深度展覽,與一眾知名策展人攜手,豐富本地甚至區內的創意議題交流。這些大型展覽及活動項目每每成為城中焦點,深化我城的創意表述和交流。你最難忘的展覽又是哪些?

Benny Au 區德誠
平面設計師及策展人

Here is Zine. Here is Hong Kong, 2016
漢字展 Hanzi Exhibition,2018

「我一直希望透過策展,將好的設計帶給公眾。兩次在PMQ策劃的展覽:『Here is Zine.Here is Hong Kong』和『漢字展』亦是這種意圖的延續——我相信好的展覽不單是展示,亦需要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從而深化他們對展覧內容的認識。

每次策展對我而言均是一次新的挑戰,而呈現方式與內容是息息相關。在『Here is Zine.Here is Hong Kong』展,我抱持『作品是展覽的主角,展示位置可嘗試不去迎合觀眾』的想法,用木板叠構出流動而高低不一的展示台,觀眾的視線在漆黑的環境中聚焦於燈光下的展品,自然地配合不同姿勢欣賞和閱讀。而『漢字展』中,我視作品圖像為音符,以爵士樂般的即興手法佈展,並每星期轉換部份海報位置。這些嘗試均有賴PMQ團隊的全力協助,加上智方靈活性高的空間及完善的設備,令這些想法得以實現。

我自己作為PMQ租戶的審查委員之一,篩選租戶的過程令我經常反思:大家心目中的PMQ是什麼?對我而言,PMQ是一個多元化的場所,由零售、大型展覽和各式活動所組成,是一個整全的營養包,為設計師及普羅大眾提供創作養分。」

近年流行的Zine,既是自主、獨立的個體出版物,亦是城市觀察和個性的載體。作為Zine這獨特文化現象的回應,PMQ特別舉辦日本享負盛名的「Here is Zine」展覽香港站,在榮譽項目顧問區德誠的策劃下,廣邀本地60位從事設計、攝影、文學、建築、藝術、多媒體、時裝等界別的創作人,各自創作一本反映個人想法和觀點的獨一無二Zine作品,同時透過展覽、分享會和工作坊,讓公眾進入Zine的獨立世界,飽覽我城的人文景致;同場展出的東京站和深圳站精選作品,亦令觀眾更了解三城的創意面貌。

Here is Zine, Here is Hong Kong | 2016
漢字展 Hanzi Exhibition,2018

漢字作為世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魅力不但歷久不衰,更在亞洲各地演變成充滿趣味的文化符號。「漢字展」由設計師區德誠擔任策展人,聚焦漢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多重意義,展出超過100位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台灣、澳門、日本及韓國等地設計師的漢字作品。透過過去20年,亞洲鄰近地區以漢字為主要視覺元素的作品,以及同場舉辦的講座分享、兒童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活動,大眾可以親身走一趟漢字的設計、藝術和文化之旅,全方位感受漢字的獨特文化地位和美態。

Gao Yan 高岩
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及策展人

10 x 100 十年百名建築展 10 ✗ 100 Exhibition,2017

「展覽連結香港和內地,透過呈現兩地的作品,一方面希望推廣年輕建築設計師,亦希望透過不同類型的論壇活動,深化建築實驗的討論。策展時我的工作室便位於PMQ,所以對我而言也是一次十分特別的體驗。

建築類展覽往往講求學術和專業性,較為小眾;但『10 x 100』展覽位於PMQ這向大眾開放的場所,我們亦特別設計了很多專為小朋友而設的節目,參與人數眾多,這源於PMQ作為一個混合型空間,與附近的社區、商家有很多互動,形成一種創意文化傳播,產生真正的影響力,令更多人受惠。展覽場地智方在佈展方面的靈活性很高,我們亦在開放度甚高的中庭位置舉辦各式論壇,令活動有更強的公共性。這種多類型活動模式,其實亦是一場實驗——表面上感覺專業的展覽,過程中充滿各類型的親子活動交流,是一種社會理念的實現。我的願望是未來有名的建築師或許會因為看過這次展覧,而在他們心中播下創意的種子。」

10 x 100 十年百名建築展 10 ✗ 100 Exhibition,2017

PMQ與內地知名建築雜誌《城市.環境.設計》合辦香港版的「十年百名建築展」,展出100個來自香港和內地(各半)的項目,透過一系列涵蓋城市設計、規劃設計、建築及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領域的作品,合組出過去十年間香港與內地城市化進程的面貌和思考,連結兩地建築和城市設計對話。是次展覽由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高岩擔任策展人,並由多名海內外專家及著名建築師雲集主持主題論壇;由ohmykids設立的「童。建」孩子專區,則透過一連串的親子活動,栽種下一代對建築環境的啟蒙想像。

Amy Chow 周婉美
跨領域設計工作者及策展人

Re-edit香港設計展現 Re-edit Hong Kong Showcase,2020

「Re-edit可以說是我過去一系列探討香港創意生態的展覽延續,但加入了PMQ年輕、創業等定位的精神投射——我們聚焦一眾五至十年經驗的設計師,了解當事業發展至一定階段,他們對各自創作歷程及各式設計議題的回顧和看法。在選擇設計師方面,除了我自己的研究和認知以外,亦在PMQ的主持下舉行公開招募,結果收獲不少質素甚高的項目;兩者互相加持下,進一步豐富展覽的內涵。

展覽探討如何利用傳統作為創新的養分,其實亦與PMQ的身份互相呼應——PMQ作為活化歷史建築,自身的故事亦是過去與未來的反映。我們亦嘗試在展覧的呈現方式尋求突破,花了很多心思與設計團隊,特意以非傳統的方式展示——如以一種延續而立體的敘事方式,展示平面畫作;包山一向以高度為尚,今次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則以橫向、有機的平地化方式鋪展;冼美玉則利用再用布料創作裝置藝術,呈現海洋孕育生命的意象,呼籲保護大自然的信息。一眾參與的年輕設計師均十分有幹勁,特別難忘策展過程中與大家多次促膝詳談,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對我而言,PMQ應該作為一個加深人們及業界對設計議題理解的場所,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展覧,沉澱、深化行業的未來發展和專業性。」

Re-edit香港設計展現 Re-edit Hong Kong Showcase,2020

為了培育本地設計專才,帶香港精英設計師作品到世界級平台展出,「Re-edit」展覽項目先在PMQ舉辦本地展,然後再移師到米蘭設計周展出,以拓闊國際視野和本地交流。在策展人周婉美的策劃下,一眾香港新生代設計師及設計單位以「身分」為主題,以全新創作對照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探討語言、地處、社區、媒體、科技、社會意識、歷史文化、可持續發展、工藝、風俗和信仰等元素,如何塑造身分特性; PMQ實體展以外亦同時推出網上虛擬展覽,不論在形式還是內容,均體現一份跨文化和跨領域對話的精神。

Shin Wong 黃馨
PMQ創作總監及策展人

Smart Fashion Runway 睿智時尚1,2016
Smart Fashion Runway 睿智時尚2,2018

「Smart Fashion Runway的理念十分清晰——作為一個結合走秀作品和科技的平台,展示香港本地時裝設計師的個人或品牌基因。與其他推廣時裝的活動相比,我們的定位更加富實驗性,如第一屆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以智能布料為主題;第二屆則加入不同界別的視覺藝術家,圍繞新媒體為創作媒介。

對我而言,令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均有所得著十分重要;而在這過程中最困難和最有趣的,則可能在於如何構思一個富想像空間和思考深度的主題,誘導不同的設計單位說故事,同時反映出刻下的社會肌理,擴闊大家對某些議題的討論和想像。根據我的經驗,與團隊和合作單位擁有互相信任的關係,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而作為一個在PMQ發生的展覽,它的視覺呈現和品味均需要達到一定水平,才不負PMQ這大家一直經營的品牌。」

Smart Fashion Runway 睿智時尚 1 & 2,2016、2018

紡織業曾經是香港經濟的命脈,在21世紀又蛻變成什麼模樣?在2016年,PMQ聯同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舉辦首屆睿智時尚時裝發佈會及系列展覽,以「Material Translation」為題,由11個本地設計單位,以創意手法呈現科技發展下智能布料的最新面貌和突破;2018年的第二屆則以「Canvas of the Night Sky」為題,專業評審團從公開招募中,挑選出十位時裝設計師夥拍十位視覺設計師,在資深導師的指導下打造出全新的時裝舞台,在展覧、設計講座和分享會之中,推動時裝設計與視覺傳意的各種互動及協作可能。

*以上展覽活動均由創意香港贊助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