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過去未來

PMQ NOW:過去到未來之間

PMQ NOW:過去到未來之間

PMQ 元創方的故事,始於 100 多年以前——自 19 世紀中西學薈萃的中央書院,至上世紀 50 世代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至今天作為全港首個專為設計打造的創意地標,在此地流轉的故事,一直以人為本,由各式各樣高瞻遠矚、矢志推動城市向前的有心人一起攜手打造。

作為過去與未來、本地與國際、香港與區內設計社群之間的橋樑,我們邀請社會各界和你我他一起,共同書寫 PMQ 的未來;與 PMQ 聯手,創造更多的創意奇跡。 

上一章
創作即實驗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PMQ 元創方成立七年以來,不斷與本地及區內的創意文化互動,致力為年輕設計師推動、塑造出一個更富活力和發展機會的生態環境。PMQ 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作為設計圈中一員,我們積極牽引更多交流和協作,與一眾理念相近的同行者並進,攜手發揮設計打造美好城市的力量。

如 PMQ 元創方總幹事陶威廉(William)所說,創意地標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它需要不斷更新的內涵和靈魂,才能與時並進;而經驗的分享,有助我們邁向未來——因此我們與同樣植根香港、面向國際的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姚嘉珊(Marisa),以及香港長期觀察者和新加坡設計文化推手: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副總幹事王韶瑋(Emily)一起,談雙城、論設計,以及如何與 PMQ一起,迎向一個更富活力和美好的未來。

陶威廉―圖左 / 姚嘉珊―圖中 / 王韶瑋―圖右

推動人才發展

William:

設計是一個宏觀而充滿互動的生態圈。我們三方的機構各自代表了不同領域的設計推動工作:PMQ 是一個匯聚了超過 100 位年輕設計師的創意設計產業地標;Marisa 的信言設計大使則作為專案資助平台,推動區內的設計研究議題和創意項目;Emily 則在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推動設計政策,現在於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設計碩士課程,多年來對香港創意圈有很多的參與和觀察。

近年香港設計界經歷了很多的改變,可否先從你們個人工作的角度,分享一下你們對香港及區內創意設計發展的觀察?

Marisa:

在美國和英國從事建築後,我在 2007 年回香港發展,到香港大學教書,並在 2008 年加入香港設計大使作為董事會成員,亦在 2013 年成為 PMQ 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年輕人的才華,只是苦於缺乏機會——信言設計大使的誕生,正是希望為設計師提供資金援助和機會。

這是一段充滿激盪的旅程。我一直希望打破「專業」角色與社會的阻閡,探索設計如何推動社會正向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斷與不同界別的持分者合作,支援本地和國際的研究和設計項目,植根香港的同時,亦推動一種不受地域所限的設計文化。我們相信唯有多元跨界和跨地域的合作,才能培孕一個充滿活力的設計生態。

Emily:

早在到香港讀書之前,我已經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經常到香港,亦是設計營商周的常客。大家經常說香港和新加坡是一面互相競爭的鏡子,但我不認同,畢竟雙城的社會肌理非常不一樣;我們擁有相同的語言,如能走在一起各取所長,將能夠帶來極大的協同效應。

我加入政府至今已 18 年。18 年前我有份策劃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成立,之後在不同部門從事藝術和歷史古蹟政策發展,在 2016 年正式加入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我們與香港設計中心不同,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完全由政府資助,並作為政府的一分子,負責制定、推動及執行政策;如人才培訓,創造相關的工作職位、為設計師提升技能等——我們的設計策略性計劃覆蓋學前兒童以至職場的成年人,推動人才發展是新加坡設計理事會的核心理念。

William:

我十分認同人才的重要性 。創意思維需要自小培育,這亦是 PMQ 開展以幼童為對象的夏日創意訓練營的原因,以此彌補現行教育制度的不足。PMQ 屬建制以外的機構,雖沒能力改變制度,但我們仍然希望為社會帶來改變。透過舉辦不同的項目和活動,讓小朋友在 PMQ 向年輕設計師、建築師學習,自小灌輸他們創意的重要性。我絕對相信創意思維對一個小朋友的成長有極深遠的影響。

與社會各界協調合作

Marisa:

強而有力的領導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在我和 PMQ 的情 況,如何與社會各界包括設計業界、政府、私人領域、社區以至基 層合作,已成為我們根本的運作模式。或許每個城市均有它自身實 踐改變、帶動變革的方式。 

Emily:

過去大家對創意設計有種波希米亞的印象。但 20 年過去, 社會對創意設計的肯定已大大提升。我們的總理經常說:新加坡是 一個設計出來的城市,我們擁有的一切,全部均經過設計。設計是 一個很強大的工具,這亦是新加坡設計理事會隸屬於經濟發展局的 原因。

William:

我們一直努力透過各種渠道,與政府溝通設計對經濟發 展的重要性。如今政府成立了創意香港,一直與我們保持緊密合 作,很多項目均有幸得到它在背後的推動及資助。政府內部有一套 固有評審創意項目的模式,而我們的角色,便是向政府溝通這些項 目的重要性,以及為何它們需要政府的資助——這對雙方而言均 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創意界是一個十分獨特的產業,需要以一個與 其他界別不同的準則看待。

Emily:

所以我們嘗試推廣思想領導力(thought leadership)。 透 過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收集創意從業員人數等的官方數據,用作 政府部門及學校的參考。我們亦與新加坡所有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 係。這種圍繞整個創意圈生態的協調,是只有我們才能做到的工 作。而你們作為業界代表,最好則是發揮所長,舉辦各式各樣的項 目——如果新加坡也有 PMQ 這樣的項目,我會樂於為他們提供所 需的資金,讓他們做想做的事。我們需要不同崗位的機構聯手合 作,一同發展這個創意生態圈。

製造實驗機會

William:

在設計界工作多年,其中一個令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 香港實在缺乏實驗的機會,因為時間和空間成本實在太高昂。而 難得的是,我們能夠利用 PMQ 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一個「創造」的 空間,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以及實現他們的夢想——一年一度的 deTour 正正是這樣的一個場所。 deTour 令設計師脫離常規運作模 式,嘗試實踐日常沒機會探索的意念和項目。當我們正迎向一個全 新面貌的未來,特別在一個由社交媒體主導的虛擬世代,我們極需 新思維——而新思維正是從自由實驗的機會而來。 

Emily:

大家常說新加坡沉悶、一切皆由政府主導;而香港人做事 的效率和敏銳度、堅韌和創新想法,一直是新加坡學習的對象。

William:

某程度上是環境導致我們有這樣的基因,當一切的步伐 皆如此急速,你自然需要適應——我們有創新的基因,只是沒有 創新的機會。

Marisa:

William 是我回港後認識的其中一位重要朋友,我們一起 經歷了很多。香港有很多像 William 這樣的人,在背後不斷斡旋, 將國際經驗帶回港,默默地鼓動改變。一方面香港人的確有做事的 敏銳和靈活性,但或許我們亦需要慢下來,了解城市中欠缺了什 麼。例如說香港沒有對霓虹燈作完整記錄,信言便嘗試提供援助; 如果碌祿的何善恒沒有她在 PMQ 的工作室,便不能進行她對莨紗 的實驗;我們亦資助她到廣州進行拍攝,研究莨紗 400 年的歷史。

我一直深信設計是無分邊界。唯有不斷與過去文化和周邊城市互 動,城市才能夠繼續繁榮發展。我們如何在生態圈中發揮角色?這 正是今次對話難得的地方,因為這不只是關於香港,而是一場地區 性的對話。

"DESIGN TRUST: Critically Homemade" Prototype Exhibition, Design Trust, 2020

PMQ
的香港基因:連結過去與未來

Emily:

說到過去與現在,我很喜歡香港的建築。新加坡太過乾淨 整潔,慢慢所有地方均變得一模一樣。但在香港,灣仔與旺角截然 不同,旺角的氣息又與深水埗不一樣,凌亂正反映真實——香港 人可能習以為常,但這些在新加坡人眼中均十分美麗。

Marisa:

「真實的生活氣息」最令人著迷。我在紐約生活過一段長 時間, 90 年代初的紐約粗獷而危險,今天經過士紳化和城市發展 而變得健康得多,但有時亦令人懷念過去的地區特色;而那亦是香 港的生命力所在, PMQ 某程度上亦帶有這種活力和精神。

William:

沒有開放思維, PMQ 是不會誕生。當年得到同心教育 文化慈善基金會及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慷慨資助,將 這閒置達 12 年的歷史建築,開放成為一個培育年輕設計師、供設 計師營運的全新場所,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嶄新的做法。實驗有時候 會伴隨一定的風險,但若一直求穩求安全,便不會有任何新事物 發生。

PMQ 一直以來不斷培育年輕設計師,令各創意項目得以發展推進。 例如 2019 年 deTour 的策展人 Michael Leung 及 2020 年的策展 單位 叄 語設計,我們大膽信任這些策展經驗較少的年輕設計師,讓 他們實驗及嘗試,結果他們均交出十分漂亮的成績。

Marisa:

William 是信言設計大使 2020 年「因時『製』宜」的其 中一位提名及項目審批委員會委員。作為對疫情挑戰的回應,我們 邀請設計師在家創作一件能夠令人們重新連結的物件;最後得出的 作品包括消毒門把、樂高組合、何善恒的莨紗絲巾等。過程中重要 的不是結果,而是設計界的共創精神。現在我們得到商業機構幫忙 將物件商品化出售,亦有幸得到 PMQ 支持,在 PMQ 舉行新年展 覽——這些慷慨,正正是設計圈韌力的反映。設計界其實比我們 想像中更慷慨和團結。

創意地標的精神內涵

William:

我亦想談一下創意地標的角色和發展。除了 PMQ 以外, 南豐紗廠、大館亦在近年開幕;這些機構無形中均成為「活化」精 神的例證——我們如何為一個古舊的場所注入新價值,而不只是 粉飾翻新一番,再重新開放;這正是當下活化的新定義,亦為世界 各地所借鏡。自 PMQ 開幕以來,幾乎世上所有國家和城市的文化 部門均曾經到訪 PMQ ,了解我們的商業營運模式,如何為一個荒 廢的場所創造新價值 …….

Marisa:

及如何延續下去!

William:

對,如何將這精神延續下去。這是另一場實驗,而我們 正不斷爭取改進。對我而言,活化不只是讓人看見建築過去的模 樣,而我也想知道你們對活化和創意地標的看法。

Emily:

新加坡當局正計劃將部分舊區「電子化」——這固然是活 化的其中一個方法,但我們會否可以細看這些地區的個性?了解它 們的個性特色,再以此打造相應的方案,而不是將「電子化」強加 於所有商戶。

香港有 PMQ 、南豐紗廠,但新加坡沒有。吉門營房過去十年完全 失敗,大家都不知道拿它怎麼是好。以政府思維營運創意場所往往 會帶來很多問題,而我們沒有像香港般強而有力的私人企業在背後 推動。新加坡商界支持醫院、學校,但沒有支援創意產業的傳統。 大家總是問:有盈利嗎?有政府資助嗎?

William:

他們需要看見創意的價值。人們總以為 PMQ 由政府全 資,其實不是,我們也不是公務員。 PMQ 是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 基金會贊助,由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等支持。

Marisa:

如果從歷史角度去看,城市總是由各式各樣的地標帶動。 香港近年出現了不少新地標,但新地標的重點不單在於它的物理形 式和外在結構,而是內在場所營造的靈魂和精神。

在中國每天均有新的博物館面世,部分卻面對內容不足的問題。這 在於我們如何重新評估香港價值,如何將我們真實的文化告訴別 人,而不是單純的戀舊。

Emily 在 2019 年新加坡設計週的設計教育論壇上發表講話。

連結本地,走向國際

Emily:

我想了解一下在 PMQ 與設計院校的互動情況。

William: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香港大學 建築學院都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與我們合作。我們的關係很密切。

你又如何看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互動?我們應如何加強區域合作?

Emily:

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新加坡一直定位為通 往東南亞的門戶,而香港則是通往中國的窗口,如能將這兩條橋 樑接通,力量將會是無可估量。香港有每年舉辦的設計營商周 ( BODW ),過去數年我們則與《財經》雜誌合作舉辦 Brainstorm Design 論壇,邀請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和設計師分享。我們不能 改變香港的社會肌理,但我們可以透過這類型的平台,提供建議或 交流的渠道。

一個可能方向是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 P*DA )與香港 DFA 設計獎的合作。 DFA 是一個國際化的獎項,而新加坡 P*DA 則主力加獎本地人才,我相信兩者之間的策略性合作,將會對我們 加強在區內影響力有很大幫助。

William:

我們可以將獎項優勝作品在 PMQ 展出——我們在過 去亦做過類似的活動,讓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有更多曝光機會。 PMQ 一直是香港與其他設計城市聯繫的平台,如駐香港韓國文化 院、北歐創新匯均位於 PMQ ,我們亦與波蘭、日本、瑞典等地保 持密切聯繫。

Emily:

PMQ 亦是發掘人才的好地方,我在這裡認識了 One Bite Design。

William:

除了培育進駐 PMQ 設計師以外,近年來我們更致力於 兒童創意教育、以及與許多 PMQ 以外的創作單位合作項目,讓年 輕設計師們得以施展才華。這體現出 PMQ 對於人才的培育與影響 並不局限於場所之內,每一個項目就像播種一顆創意的種子,待他 日發芽生根便會遍佈香港以致世界各地。我們會一直延續 PMQ 培 育設計及創意人才的使命,成為一個庇蔭他們成長、得到世界關注 和機會的所在。

陶威廉

PMQ 元創方
總幹事

資深廣告人,PMQ 元創方總幹事。

於 2005 年加入香港設計中心,負責每年 一度之設計營商周( BODW )、設計『智』 識 周(KODW)及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 獎( DFAA 2006-08 )等旗艦項目。

2012 年 8 月,改以顧問身份留任香港設 計中心,同時被邀請加入 PMQ 元創方, 先作為創意及項目總監, 2017 年轉為總 幹事。

姚嘉珊

信言設計大使
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

註冊建築師,慈善機構信言設計大使聯合 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旨於支持香港及大灣 區的創意研究。她亦是多領域建築及研究 設計工作室 ESKYIU 創辦人之一,作品曾 獲多個設計獎項認可。姚嘉珊曾任深港城 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作品和文 章發表於國際權威刊物,並經常獲邀到國 際論壇公開演講。

她曾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帕森設計 學院、香港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 院。現為美國 AIA 建築學會成員、香港建 築師學會附屬會員,曾任香港電台顧問委 員會和香港設計大使董事會成員。

王韶瑋

新加坡設計理事會
副總幹事

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副總幹事,負責根據設 計 2025 藍圖發展相關創意政策和項目, 利用設計,令新加坡成為一個由創意推動 的宜居城市。 

王韶瑋擁有 25 年在信息通信、傳媒、設 計、藝術及古蹟方面的私人及公共領域經 驗,曾在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經濟發展 局、媒體發展局及廣告界擔任要職。擁有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西澳 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王韶瑋現於香港 理工大學修讀設計策略碩士課程。

將品牌帶向世界

在 至 年期間,PMQ元創方精心舉辦約 場活動,迎來逾萬的人流,以設計、創意生活和教育等角度連結海內外的設計能量,將海外精萃帶到本地之餘,亦將本土創意散發到世界更多角落。

PMQ 的創意構成

創意匯流之地

上一章
返回頁頂
下一章

各界的支持是本項目成功的主因

統籌及設計
◎ 叁語設計

編輯
◎ 邱汛瑜, 陳祖頤

文字編輯
◎ 邱汛瑜

翻譯
◎ 劉海珊

印刷
◎ 彩印有限公司

攝影
◎ 張俊謙 (@rambler15)

網頁製作
◎ React Digi Limited

特別鳴謝

◎ 香港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代表

◎ 梅潔樓文化創意基金有限公司

◎ Debbie Lo Creativity Foundation

◎ 元創方董事局

◎ 元創方資深顧問團隊

◎ 元創方商業租戶遴選委員會

◎ 元創方創意工作室租戶遴選委員會

◎ 元創方租戶評估委員會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創意香港
  • 建築署
  • 古物古蹟辦事處

與及一直以來為我們的旅程
作出貢獻和支持的創意社群及成員

www.pmq.org.hk

info@pmq.org.hk